名录·戏曲丨长在泥土里的“彩调剧”如何“活”下去——专访彩调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覃明德
“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拣你不拣,拣得忧来拣得愁”……这些优美动听的唱词,就源于广西彩调剧《刘三姐》里的两首山歌,红遍了大江南北的电影《刘三姐》也同样是受彩调剧的启发而拍摄。
彩调剧《刘三姐》
彩调的俗称包括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嗬嗨戏”等,彩调剧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的彩调剧,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它在桂林被称为“彩调”,在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大采茶”、“嗬嗨戏”,1955年上述戏曲形式被统称为“彩调”。随着傅锦华等老一辈彩调剧演员相继去世,彩调剧传承曾出现“荒漠化”,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等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彩调和中国许多优秀地方剧种一样,都步入了“生于草根、死于庙堂”的文化怪圈。笔者就彩调剧的传承问题,专访了彩调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覃明德老先生。
覃明德在舞台上演出
采访过程中发现,人才断层现象已经成为彩调剧传承危机的最重要因素。“现在哪里还有年轻人唱彩调啊。如果只剩下我们这帮‘老家伙’在努力,很难保住彩调的根。”覃明德忧心忡忡地说到,“作为彩调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我的责任,这是不可再生的艺术,不能丢掉,一旦丢掉,就再也没有了。”60年代培养的那些“台柱子”也已经或即将退休。由于待遇低,年轻人来的少,走的多。在文化事业逐渐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失宠于市场的彩调剧既无法用可观的薪酬吸引年轻人才,也很难依靠大手笔、大制作实现彩调的复兴。2004年,为了制作新版彩调剧《刘三姐》,广西彩调剧团不得不发动员工自筹35万元。
覃明德传授学生扇子功
彩调剧的传承需要培养新的传承人。对此,覃明德表示,只有让彩调剧在民间流传才能实现真正地传承,彩调是载歌载舞的剧种,观众称之为“快乐的剧种”,彩调反映的是生活琐事,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草根艺术。如今广西三分之二的农村都有彩调剧上演,几乎天天演,但观众以中老年为主。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老人越来越少,年轻人越来越多,看戏的人会越来越少的。为此,他建议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相关的非遗保护机制;在民间不断地办戏曲学习班和辅导班,让健在的艺人传授经验;培养新艺人,门槛不能太高,不能像考大学、考公务员那样招收,要有计划、适当地降低门槛来招收戏剧人才。
同时,彩调剧的传承也离不开创新。谈到创新,覃明德认为,彩调剧除了要把前辈们传授的东西原原本本学到手之外,还需要加以创新。其演出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加入新的元素。用现代的发声法和技巧来演绎;在舞蹈上,根据角色的不同来选择“高桩步”还是“中桩步”(丑角的步伐);彩调剧里的“扇子功”本没有所谓的“亮相”“范儿”,覃明德汲取京剧表演中一板一眼的“范儿”,为彩调的表演加入了新的元素。
覃明德擅长饰演丑角
覃明德认为,在旧社会,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不发达,唯一的娱乐就是看戏,现在网络科技的发展必然使得传统戏曲受到冲击。戏曲除了要老老实实的尊重原本的艺术外,还需要利用现代的技术来包装。为了将彩调剧更好地在年轻人当中推广,他导的戏《双夺浆》,创新推出了微型彩调音乐会,输入新的艺术理念,并用现代的音乐手段打造而成,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
覃明德舞台演出资料图
【人物简介】:覃明德,广西河池市罗城县人,彩调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级演员、原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原桂林市叠彩文化馆馆长。毕业于广西戏曲学校,彩调剧科班出身,还曾拜多位剧种名师学艺,博众家之所长,除了继承传统彩调剧的精华之外,还注重创新,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最擅长丑角,精通扇子功、步伐功、唱功,着重于表演中手、眼、身、步伐的协调性,表演张弛有度,塑造过很多成功的经典角色,形成独特魅力的艺术表演风格。因彩调剧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