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民俗丨这儿的姑娘为何要哭着出嫁?除了学“哭”,还要切磋“哭”的技艺

编辑:张慧霖

姑娘出嫁本是大喜的日子,出嫁的女子为何大放悲声,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是为何呢?原来,这是土家族古朴的传统婚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嫁“哭”得好的,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哭”得不好的,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为了不让别人指脊梁骨,争一口气,土家族许多地方的女孩长到十一二岁,就会跟着大姑娘去“陪嫁”,专门学“哭嫁”;有些女孩子的爹娘甚至花钱请“哭嫁娘”(一种半职业性的哭嫁歌手)上门来,传授“哭”的经验和技艺。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常常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躲在吊脚楼上,或藏在树丛、溪涧,悄悄地摹仿起“哭嫁”来,切磋“哭”的技艺。

1.jpg

为何会有哭嫁这样一种习俗?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土家族封建包办婚姻,诸如“骨种亲”——姑表婚,“扁担亲”——姨表婚,“坐床亲”——哥死嫂必嫁弟,这一系列封建陋习一时间使得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出“哭嫁现象”,并逐步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因此“哭嫁”的风俗习惯在此地相沿成习,一直保留下来。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虽然得到了基本遏制,但是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的这种“哭嫁遗俗”却被长久地保留传承下来。

哭嫁歌,土家族姑娘必学的技艺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这是土家族一门传统的独特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如今,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湘西土家族姑娘“哭嫁”诉述的内容,世代口承相传,经过一些“哭嫁娘”的积攒和琢磨,形成了民间抒情长诗《哭嫁歌》,以保靖县马王乡、永顺县普戎乡、龙山县坡脚乡等地流存的几个“本子”较为完整且有特色。根据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整理出版的三个《哭嫁歌》的“本子”看,这部民间长诗大体上分为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媒人、哭嫁妆、哭辞祖宗、哭上轿等10多个部分,长达数千行。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质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诗句。比如:

忽听金鸡一声叫,

好像乱箭穿我心,

唢呐吹起“娘送女”,

镏子打起“大开门”……

唢呐一声泪一滴,

扯娘罗裙扯爹衣。

苦命女儿送上轿,

亲生骨肉两离分……

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样声声呼号、字字血泪的哭诉,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吧。

2.jpg

哭嫁宣泄了什么样的感情?

土家族女孩在出嫁之前要哭泣,要呼号,这是一种蕴含甚为丰厚的人生礼俗,也是一种饶有兴趣的婚俗事象,同时,也是感情发泄的最好表现方式。那么这惹人心怜的哭声里表达着土家族姑娘怎么样的情感呢?

——伤离别,念亲恩。新娘即将远嫁他乡,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离别之际,回顾往日,此刻历历凸现,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新娘哭得最多的是母亲。比如哭嫁歌中唱到的: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


“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


“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

表现了母亲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除此之外,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换身份,忧前途。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一方面是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是离开父母的庇佑,对新角色万分恐惧。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出嫁的姑娘怀着对娘家的不舍之情和对婆家的恐惧之心,在无形之中就有了对比,正如哭嫁歌中唱到的:

“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我到婆家变贱人,六月太阳天天晒,七月行雨我要淋。”


“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这样的日子怎么挨。”

这种对娘家的留恋,对婆家的恐惧,可以说是女性哭嫁时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

——怨婚姻,骂媒人。哭嫁歌中的“骂媒人”部分与前面哭亲别友的缠绵难舍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照,“骂媒人”的部分痛快淋漓,战斗性极强。新嫁娘把扼杀自己幸福自由的满腔怒火,此时化成为对花言巧语的媒人的诅咒。

“对门坡上栽斗子,背时媒人死独子;对门山上种韭菜,背时媒人绝九代。”

“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讲女长得好,女家吹男乖又巧。”

“你骗我到公婆家,变成人家牛和马,人家动手就来打,打了骂了不解恨。”

这些唱词辛辣地揭露了媒人花言巧语的欺骗和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言词犀利又不失民间诙谐。唱出了土家族妇女的反抗之声。她们把怨恨的情感倾泻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道出她们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

——不平等,怨命运。一个土家弱女子,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无力抗争,只有充分利用哭嫁这种合法机会来进行情感宣泄、诅咒和强烈控诉。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卑贱低下,女性便被无情地排斥于家族之外,与家族利益无关了,逐渐使女性沦落为男性的附庸,乃至成为男性的“财产”。

“如果我是男儿身,家里种种都有份,神龛写字也有名;如今成了女儿家,爹娘把我赶出门,一夜成了外乡人。”

在这种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下,女性失去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她的命运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对于这种自己无力改变的命运,新娘在哭嫁之际利用了这个“合法”时机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因此,哭嫁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谴责。

哭嫁分为两种:真哭和假哭

真哭是因为土家族在前些时代都是住山里,交通不便,出嫁之后难得回家一次看望亲人;另外就是因为那时候很多的女生靠媒婆介绍,很多的对象都是未曾谋面,更不用说对方的性格等等,女生担心出嫁找不到好对象。

假哭是有寓意的,当地土家族信奉神灵,他们出嫁前哭寓意将泪水哭干,出嫁后尽是幸福的日子,再也不用流泪。所以土家族哭嫁的阵容可是相当的壮观的,少则哭个3天左右,普通的哭一周,厉害的也有一个月。一般是哭亲人,哭媒婆,哭天地等。

3.jpg

哭嫁的流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也是一种礼貌。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挥泪恸哭“哭嫁”风俗传承至今,如今别具一格的“哭嫁”环节已经成为土家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她们的哭声里,除了个人的恩恩怨怨之外,还蕴含着她们朴素的信仰观,她们认为出嫁前将泪水哭干,婚后尽是幸福的日子。因此,她们非常重视哭嫁,千百年来,在土家族的吊脚楼上,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先后哭嫁……谁哭得声音嘶哑,谁哭得两眼红肿,谁哭得时间最长,谁就是有才有德。(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