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在广州发布

编辑:啸阳

[原标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在穗发布]

日前,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广州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该报告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持编写,报告全面总结2016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着重分析了我国非遗保护呈现出的新趋势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蓝皮书.jpg

报告认为,2016年我国非遗保护实践在制度建设、宣传展示和人才培养三大方面有了新的拓展。2016年新出台或调整了一些政策、法规,比如自2016年开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文化部办公厅还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协调财政部门,相应提高省级及省级以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这些政策法规有力的保证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其次,在非遗保护的宣传、展示方面,2016年除了利用传统的节日、展会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性的非遗宣传、展示、比赛和体验活动外,还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促进了非遗的互联网“分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在人才培训方面,2016年文化部针对非遗传承人、管理者和参与者举行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培养了大批非遗保护人才,强化了非遗保护能力建设。

但是,非遗保护工作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报告认为,目前在我们非遗保护工作中,对传承活动宣传相对较少,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有待完善,对高新技术利用较少、程度低,非遗传承人话语权有待加强,学科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报告建议,保护工作首先应推动非遗的多样化宣传,在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非遗保护目的、宗旨等内容的宣传,宣传正确的非遗保护观念,在社会中构建起良好的非遗保护意识,特别纠正非遗保护实践中以经济利益作为首要指标的观念。其次建立非遗保护的合作机制,协调好政府、社会团体、民众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维护好非遗生存的土壤。第三,规范非遗传承活动,进一步完善传承人体系,建立监督机制,确保传承活动有效展开,积极探索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教育体系的模式和方法。第四,推动非遗保护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不仅将现代科技作为记录、保存、宣传的手段,还可以根据非遗自身需求,探索新技术与非遗更好的融合发展,从而使非遗通过相关技术研发获得新生命。

发布会上,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建设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也正式上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