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舞动藏文化千年之韵 西藏非遗“活化石”焕新

编辑:胡蝶

“我们去过很多地方表演协荣‘仲孜’,也好几次登上了‘藏晚’舞台,观众们都很喜欢这个舞蹈。”说起这些年的表演经历,63岁的桑珠脸上露出骄傲的神色。

43c441278c2d4f40ae0f9b29a83029f0.jpg

图为3月21日,桑珠在自家院子里练习协荣“仲孜”。记者 贡嘎来松  摄

协荣“仲孜”是一种集唱腔、道白、舞蹈为一体的西藏传统表演艺术,汉语译为“野牦牛舞”,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半辈子生活在拉萨市曲水县协荣村,桑珠借助协荣“仲孜”见到了更大的世界;而作为传承人,他也见证了这一舞蹈“跳”上更广的舞台。

db774bc7cdf84583aae858239ebb2986.jpg

图为3月21日,协荣“仲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桑珠。 记者 贡嘎来松  摄

“早在千年前,协荣‘仲孜’就被刻在大昭寺的壁画《大昭寺欢庆图》上,桑耶寺壁画中也记录了跳舞的场景。”桑珠介绍,作为民族艺术中的阳春白雪,协荣“仲孜”频繁出现于西藏历史上的重大庆典中,是见证藏地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

“每年的雪顿节,要是协荣‘仲孜’不演,八大藏戏就不能开锣。”桑珠说,由于舞蹈中蕴含着喜庆、祝福、吉祥圆满的寓意,协荣“仲孜”成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节目。40多年间,桑珠参加了数不清的雪顿节、望果节表演。早年间,每一次出村演出都很不容易。

989d1c1aa1e3426bae19bb3c2c8eaedb.jpg

资料图为桑珠带领团队表演协荣“仲孜”。  记者 贡嘎来松  摄

“每逢雪顿节到拉萨表演,最早的时候用骡子驮着道具赶路。后来通车了,我们先坐拖拉机到拉萨河边渡口,登上牛皮船渡河,最后换乘县里的汽车,路上要用掉大半天时间。来回加起来得3天。”桑珠回忆,有时候在路上演出服被雨淋湿,变得非常沉重,演出无法顺利进行。那时候,演出的收入也很微薄,“一场演出每人10块钱,仅够吃个藏面”。

“最难的时候,村里只有两位老人懂得道白唱词,年轻人都去工地挣钱了,没人愿意学。”黯淡的局面在2011年迎来转机。这一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协荣“仲孜”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加大。

2014年,国家划拨了56万元人民币专款用于协荣“仲孜”传承,舞蹈所需的服装、道具等也得以更新。大家演出的机会更多了,除藏族传统节日,协荣“仲孜”也经常登上各大活动、晚会的舞台。而曾经让桑珠苦恼的“行路难”,也因为高速公路通车不再是个难题。

2021年11月,协荣“仲孜”队受邀到上海进博会表演,受到观众热捧。“看到那么多海内外观众喜欢我们的舞蹈,觉得很自豪,也坚定了我们传承文化的信念。”桑珠说,期待以后有更多机会到各地演出,让大家更加了解藏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也让村里的年轻演员们增长见识、学习交流。

现而今,桑珠时常到当地小学授课,想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让传承千年的协荣“仲孜”延续辉煌。“传承藏族非遗文化,这不只是协荣村的事情,也是所有人的责任。”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善德网合作海报1.png







善德网合作海报2.png

编辑:胡   蝶

审核:万   顺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