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戏十载初心不改 河北青县“非遗”少年梨园争春话传承

编辑:胡蝶

813d037f-8aaa-495a-bc23-8794fcb9587d_zsite.jpeg

   图为河北省青县“哈哈腔剧团”小演员们在青县百年梨园练功和排演戏曲。 王占林 摄

“高仲举来把头抬,李香莲我的妻哪里来。别说你在书房殴骂我,你就是打我几下也应该……”当日上午,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百年梨园内,“哈哈腔剧团”的小演员们正在排演戏曲《李香莲卖画》选段。

“每年梨花盛开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带孩子们来这儿练功、排练。”今年74岁的青县“哈哈腔”第七代传承人刘宗发说,他希望孩子们能把当地的“非遗”一直传唱下去,与戏曲艺术为伴,收获成长和快乐。

d573f84a-ffa0-4476-b58b-1f4ac9b586f9_zsite.jpeg

图为河北省青县“哈哈腔剧团”小演员们在青县百年梨园练功和排演戏曲。 王占林 摄

“哈哈腔”是产生于青县民间的一种地方戏,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983年,刘宗发在家乡青县木门店镇叩庄村创办了青县“哈哈腔”剧团,成员都是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如今“哈哈腔”剧团已有演员、乐师56人。

每逢春节、中秋,“哈哈腔”剧团都会在青县唱上十多天的大戏,演出内容以孝老爱亲、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历史故事为主,唱词轻松幽默、通俗易懂,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4fc84b58-95df-4173-bd14-af5a92f73925_zsite.jpeg

图为刘宗发在哈哈腔传承基地内指导弟子们练习。 王占林 摄

2006年,青县“哈哈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哈哈腔”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2012年,刘宗发投资80万元在叩庄村修建了“哈哈腔”传承示范基地,为传统的哈哈腔大舞台配套安装了现代化设备,吸引爱好戏曲的青少年到这里观摩学习。从那时起,凡是前来学习的孩子,刘宗发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手把手进行指导,并安排孩子们登台表演。

223ec96a-e423-445b-9dd0-66d3160e5f48_zsite.jpeg

图为刘宗发在哈哈腔传承基地内指导弟子们练习。 王占林 摄

刘宗发说,10年来,到此学戏的孩子已有50余人。

“只要我的身子板儿还允许,我会一直把戏教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非遗‘哈哈腔’,感受戏曲文化艺术的魅力。”刘宗发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善德网合作海报1.png









善德网合作海报2.png

编辑:胡   蝶

审核:万   顺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