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旗袍匠人“严苛”制衣三十载:后继有人 技艺不老

编辑:胡蝶


陈玉秋在制作旗袍 受访者陈玉秋供图

54岁的陈玉秋女士与年轻人的交流很频繁,对方可能是青年教师、大学生或传统文化爱好者。她会分享很多经验:从选择合适的布料、正确使用针法,到使用传统浆糊进行粘合。作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用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推广这门技术。

陈玉秋居住的吉林省吉林市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满族的服饰、习俗源远流长。而她缝制满族旗袍已有大半生时光,至今仍延续着清朝宫廷旗袍的缝制手艺。

集聚传统技艺、雅致色泽、雍容华贵的满族旗袍使用的绸缎可能长达15米,非常考验裁缝的耐力和眼力。业界人士更愿意称陈玉秋为匠人——她制作一件成衣往往会耗时一个月。


陈玉秋在缝制旗袍 受访者陈玉秋供图

“满族旗袍的行针走线比较传统,但繁复的装饰非常耗时。”陈玉秋继续在一件成衣上花费心思:领口、袖口处镶嵌花条,有的地方她计划镶上十多道,针线不停地循环往复。

近三十年陈玉秋总共完成了100多件作品。她曾为上海世博会制作展品,她的作品还代表吉林省前往法国、德国展出,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走出去。不过,陈玉秋认为,“最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还没出现”。

陈玉秋在参加故宫交流活动时听到很多历史故事,有些匠人一生执着于制衣,对布料、技法的要求非常严苛。由此,她也坚持自己的信念:认真对待每一次裁剪。


陈玉秋(右三)和年轻人参加活动 受访者陈玉秋供图

作为非遗传承人,技法的传承只是一方面,对于历史文化的推广同样重要。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们和陈玉秋一起拿起针线,历史系学生还考据出服饰背后的故事;留学生主动穿上服饰,和同学一起拍照;青年教师对于这门传统技艺同样拥有巨大热情,他们会在培训后继续研讨……

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白如雪这四年来一直跟随陈玉秋学习,是她的“关门弟子”,毕业论文也是满族旗袍相关议题。

吉林省近些年一直推广非遗和文旅结合。陈玉秋最近的尝试非常成功,“小小满袍”活动制作的小型服饰造型新颖,吸引很多游客的目光。按照计划,这些文旅产品将登陆当地的旅游节庆活动。

“有年轻人的加入,这门技艺就不会老。”她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善德网合作海报1.png




























善德网合作海报2.png



微信图片_20220810175541.jpg

编辑:胡   蝶

审核:万   顺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