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谈丨“丛林法则”,非遗该怎么适应?

编辑:小笔头

非遗大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当今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很多优秀的非遗濒临消亡和失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农耕文明中的文化与当今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快速发展社会之间的矛盾中,如何让非遗传承与发展呢?恐怕只有让非遗真正地走进现代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8.jpg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他们认为,那些陈旧老套的“非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该淘汰的就要淘汰,该改就改,“非遗”也得适应“丛林法则”。秉持这样的观念,他们搞非遗的产业化、商业化,怎么好卖他们就怎么做、就怎么改,最后把很多非常传统和优秀的文化基因改没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人类社会,除了人种的差异,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上。非遗是一个国家文化身份的象征,是一种文化标识。它不仅是我们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还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诸如土家族的织锦、壮族的织锦、侗族的织锦、黎族的织锦,在色彩、图案、样式等方面各有特色。还有民族建筑样式,如傣家的竹楼、藏式建筑、徽派建筑等等,最后都成为了一种文化标识。让本民族的人一见到这样一种样式、图案和色彩就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这些综合起来,所产生的文化认同感,便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非遗作为民族的DNA,在保护非遗和开发这个问题上,如果盲目地去搞产业化、改非遗,最终造成的后果只有一个: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改没了。试问我们还怎么能通过“非遗”这样的文化基因去认识祖先的历史、继承祖先的文明呢?显然,是行不通的。

20.jpg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象应当关注:一些人秉持贵族式的玩赏态度,在畅享当代科技成果的同时,热衷于欣赏、甚至是鼓动他人保持“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般的原汁原味。抢救和保护非遗要不要原汁原味?坚持原汁原味的人认为,只要这个东西是原汁原味的,那么这个民族的基因就没有被改。不少参与者总宣称,保护项目应该一如往昔。

不过,一个事实无可辩驳:传统的“非遗”毕竟诞生在文明相对落后、科技不够发达的时代,“原汁原味”的制品固然可以欣赏,可一旦投入使用,却难以同新时代、新生活匹配。时代在演进,生活在变化,传统非遗若要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况且,如今所见的古代手艺、传统制品等也并非其初始状态,已经被古人不断完善,正是因为持续的吸收和改造,才造就了中国传统文明的优秀博大。

不偏不倚,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一个科学的传承方式,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改的面目全非。自2006年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挂牌成立,“非遗”保护工作进程十几年,还处于一个新兴事业的起步阶段。倘若公正评价这个新兴事业的现状,应当是成功与失误并存,进展和困顿共生,失误往往因为一些参与者认识的迷茫引出,困顿常常由于他们工作的敷衍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林林总总,各不相同。非遗保护的相关理论、经验和措施等尚不完善,缺乏深入研究。不少参与者满怀申报项目的热情,却缺乏全面系统的收集,存在错综复杂、浮躁之弊。

19.jpg

在保护非遗和开发上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是需要社会分工的。一类人负责保护和传承,需要坚持原汁原味。比如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等,他们的责任就是要保护和传承非遗,保护国家文化的基因。另一类人是文创工作者,他们搞文化产业需要加入“非遗”元素,运用创新的手段,但这样经过改良的“非遗”,与“非遗”本身是有区别的,他们是带有“非遗”元素的文化产品。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有助于“非遗”元素重现并融入大众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讲存留了文化的基因,对非遗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非遗”作为民族的文化基因,非遗的传播很大一部分是媒体宣传,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据有关专家统计,约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报道在观念上都存在问题。如果媒体宣传有误的话,那将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可见媒体需要真正明白非遗应该怎么传,需要掌握正确的理念。


总之,非遗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和明确各自分工的不同。传统的非遗产生于相对落后的农耕文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非遗融合要想融入现代生活就必然会发生一些改变,但是改变和创新是需要一个度的把握。市场上,对“非遗”的开发需要专业的非遗研究人员进行市场把关,在充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文创人员再来对“非遗”搞创新,如此“非遗”市场前景才能持续、长久的发展。如果盲目的对“非遗”创新,“非遗”产业是存活不了多久的。说到底,“非遗”能不能获得良好传承,除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支持的。另外,“非遗”要想永葆生机,传承的新生力量不可或缺,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


相关阅读:

非遗观察丨非遗,你千万别轻易招惹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