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丨甘肃“父子兵”传承“高山戏”, 盼其走入大众视野

编辑:张慧霖

1.jpg

高山戏演员穿红着绿,或头戴官帽,脚蹬厚底皂靴;或身穿彩罗衣裤,手握绣花手帕(钟欣 摄)

“我父亲年事已高,目前除了我,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好像再无人同时传承高山戏的理论和剧本。”高山戏第五代传承人尹利宝叹了口气说,目前,武都高山戏传承人断代现象十分严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武都高山戏是甘肃省独有的两大地方特色剧种之一。2008年,武都高山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jpg

甘肃陇南武都高山戏程式之一“走印”,即“灯头”需引领把式舞队,在一两亩大的田地上走出“九叠篆”(钟欣 摄)

尹利宝出生在高山戏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熟知高山戏的每个环节。而他真正学高山戏,却源于一次“意外”。尹利宝回忆,十多岁那年冬天,大雪纷飞,在台下看戏的他冻得直哆嗦,随后跑到台上拉二胡,如此,他便可既不挨冻也能看戏。

从此,尹利宝对高山戏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我自学了戏曲所涵盖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方面的知识。还翻阅了很多资料,论证高山戏的来源和历史。”1996年,尹利宝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高山戏的文章,在甘肃省获奖并引起轰动,这激发了他研究高山戏的信心。

“那时,村民们对高山戏也都怀有崇高的热情。”尹利宝说,当时有位年轻演员在台上演戏,台下观众人头攒动,他母亲突然放声大哭。原来少年演的太逼真,让她想起了死去的丈夫,“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冲击,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老一辈‘戏模子’离世,传承高山戏的人越来越少。”

“戏模子”是武都民间对高山戏导演的称呼。高山戏是无本演戏,演出时“戏模子”介绍演员并分配角色,当地农民演员按程式即兴表演。这一现状因尹维新编写的高山戏《老换少》一书的出版而被打破。

年逾七旬的尹维新是尹利宝的父亲。在尹利宝儿时的记忆中,家务活都由母亲操劳,父亲则专心致志写高山戏剧本。“父亲虽多病,但经常写剧本到凌晨一两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高山戏。”

从前,高山戏隐于高山,无人知晓。在尹维新的努力下,高山戏“走出”高山,甚至“走向”全国。尹维新在高山戏历史上是个“承上启下”之人,传承前人精髓,创新剧本曲谱授予后人。“父亲一生致力于培养高山戏传承人。”尹利宝说,他父亲培养的农民“戏模子”近百人。

“参与高山戏的演员被称‘把式’,表演程式叫‘把式舞’。”尹利宝指着照片介绍,高山戏演员穿红着绿,或头戴官帽,脚蹬厚底皂靴;或身穿彩罗衣裤,手握绣花手帕。“高山戏”的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演故事”等,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圆庄”“走印”等程式都带有祈福和娱神的民间形式。高山戏所用乐器以二胡、打击铜锣、拨儿等为主,演出场地以民间打麦场、社火戏台为主。

高山戏的传承分为家族和师徒传承两种。对尹利宝来说,“走印”和“凤凰三点头”这两种家族传承的把式舞非常有难度。“走印”,即“灯头”需引领把式舞队,在一两亩的田地上走出“九叠篆”。据尹利宝所知,目前会“走印”和“凤凰三点头”的人很少,面临失传。

近年来,尹利宝全心全意地研究高山戏理论,写剧本,“一个剧本我修改了60余次。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高山戏‘走出’高山,并得到极好的传承和发展。”

(原标题:甘肃陇南父子承袭“高山戏” 盼走出山区与众共享)

(来源:中国新闻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