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文学丨一位农民的文化苦旅:抢救乡野的民间文学让他又爱又恨
襄汾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这里自古多文人。受厚重的丁陶文化熏染,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是从政从商还是务农,都会多多少少透出点书香气。古城镇京安村农民刘润恩就是出没于村头巷尾、茶楼酒肆的民间文人的代表。
刘润恩(右二)走访收集民间故事
刘润恩痴迷于民间文学的抢救与挖掘,50多年乐此不疲,这与时下的快餐流行文化毫不相干,几乎没有市场回报,而且还要贴上时间贴上精力贴上自己微薄的收入。抢救散落在乡野的民间文学让刘润恩又爱又恨。爱,因为这是刘润恩生命的全部,是他的欢喜、快乐和精神慰藉;恨,因为这让刘润恩清贫一生且痴情不改而无法自拔。
襄汾出了个“蒲松龄”
“说起搜集民间文学故事起源,还要从我上中学的时候说起。”说起记忆里的青春往事,刘润恩滔滔不绝。
襄汾有句老话:下了古城北门坡,京安能人比星多。当地流传甚广的机智故事主人公解士美,便是京安村人,是当地劳动人民心中的理想人物、大能人。民间有关他的传说很多,大都是诙谐幽默的机智故事。此外,距离京安村不远处的刘庄村还流传着 “七十二呆”笑话。这些呆人故事深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让人们在嘻笑谝谈中享受乐趣,陶冶情操,在省悟后得到人生的启迪。
刘润恩从小耳濡目染,对流传家乡的民间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人们口口相传中,解士美聪明智慧、仗义正直的性格,呆呆憨态可掬、执著幽默的形象,渗透在他的成长岁月里。17岁那年,刘润恩在中学老师梁力的影响下,开始搜集民间故事与笑话,从此一发不可收。
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刘润恩如同进山寻宝一样,在襄汾农村的平川山梁沟峁间,寻访一个个隐在民间的“故事篓子”,用执著和耐心打开他们的门,打开他们的嘴巴,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捡拾,把散落在民间的一地珍宝收集起来。刘润恩也因此赢得了一个美名——襄汾“蒲松龄”。
五十余载的清贫与坚守
50多年的故事搜集让刘润恩付出了艰辛的代价。为了搜集故事,下班后,他经常把包一扔就不见了人影,家里地里活什么都顾不上管,夜深人静回到家,还要点灯耗油写稿子,为此经常遭到家人的抱怨。因为搜集民间故事,刘润恩不停地更换职业:从民办教师,到文化站辅导员,到《山西民间文学》杂志的编外人员,再到乡镇企业打工……奔波的人生,让他至今仍然是农民身份,老无所养,但却痴心不改。
“有些事,对我来说,至今刻骨铭心。”说起往事,刘润恩心情激动,“为了搜集故事,我节衣缩食,多少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服。”面对窘迫的生活,刘润恩曾作打油诗自勉:我知有人笑我呆,岂知呆也不容易。吃得苦,遭得罪,耐得穷困忍得气。唾沫星里干事业,不理解中去寻觅。忙中有乐唯自知,苦中有甜谁晓得。
挑起抢救重任 容不得丝毫松懈
“我为什么对抢救民间文学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刘润恩说,“原因是‘故事篓子’李兴源老先生的去世对我的刺激。”1985年,他到襄陵镇南街村去找有名的“故事篓子”李兴源,却不料老先生已卧病在床,不能说话,不久就去世了,连同他的一肚子好故事都带走了。随后,姚村的严国杰去世了,西里村92岁的程英英去世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篓子”接二连三地离开,让刘润恩特别着急,非常无奈。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了让年岁大的“故事篓子”把更多的故事留下来,刘润恩与几名民间文学爱好者走到一起,共同承担起了抢救民间文学的重任。虽然没有报酬,只有辛苦,但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使他们成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农家院举办故事会
为了启发群众,他们在农家院里举办“故事会”,请来擅长讲故事的老人现场示范、抛砖引玉,想方设法打开更多农民的话匣子,挖掘出更多的民间文学。这是一个忘我工作的团队,刘润恩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有对民间文化的一腔热忱。
2010年11月20日,刘润恩做了一件震惊襄汾的大事:自筹资金召开“首届襄汾县民间文学征文大赛”颁奖大会,重奖民间的“故事篓子”。颁奖大会热闹非凡,临汾市和襄汾县的一些头面人物也前来捧场。刘润恩知道,由于流行文化的强势冲击,对民间口头文学的抢救已经容不得一丝松懈。当年年初,刘润恩决定用有奖征文大赛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征集故事。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收集到3000多个小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张良的传说》《盘道民间文学》和《古话篓子关振南作品专辑》三部作品相继面世。这件事还被传为一段佳话,受到不少媒体的专门报道。
擦亮襄汾的文化名片
目前,“七十二呆”和“解士美故事”已被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襄汾县委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强县”,而刘润恩收集的民间故事就是“文化强县”的两张名片之一。襄汾县原文联副主席杜玉柱讲:“文化强县的硬件是丁村遗址,软件就是刘润恩整理的‘七十二呆’和‘解士美故事’。”
对于刘润恩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我国民间文艺界泰斗贾芝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在全国各民族口头文学的发掘中,一个熠熠闪光的金矿”,是“襄汾县在发掘中国民间文学遗产中的巨大贡献和骄傲”。
“民间文化植根于民间,是中华文化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在当前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影视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口口传承的民间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刘润恩说,“民间文学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管前路有多么艰辛,我都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是一个农民50多年的坚守,这是一个农民清贫但无悔的选择!(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