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文学丨《阿诗玛》,一首凄美的爱情长诗
在云南省石林县石林景区中,有座著名的石峰,它宛如一个戴着花包头、肩背背篓,仰首望天的彝族少女。当地撒尼人都称它是阿诗玛的化身——美丽的少女阿诗玛就立在这里,呼唤着她的爱人,期盼着与他再度重逢。
关于阿诗玛,有个凄美动人的传说。
从前,在一个叫阿着底的地方,住着农夫格路日明夫妇。夫妇二人勤劳、善良但一直没有孩子,为此他们整日向山神祈祷。也许是诚心感动了神灵,在一次祈祷之后,妻子很快怀孕了,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女孩。
格路日明夫妇对这个女孩十分珍爱,给她取名叫做“阿诗玛”,在撒尼语中是“金子”的意思。阿诗玛渐渐长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艳丽得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远近寨子中的很多小伙子都喜欢她,但阿诗玛唯独喜欢勇敢善良的孤儿阿黑。
阿黑出身贫苦,父母为了还债到财主家服劳役,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因劳累过度相继死去了。阿黑一个人在地主家,被当作奴隶使用,白天黑夜不得休息,受尽劳苦,却得不到自由。一次,在山上他遇到了放牧的姑娘阿诗玛,两人一见钟情。阿黑喜欢阿诗玛的善良、美丽,阿诗玛喜欢阿黑的勇敢、坚强。在一次火把节上,两人私下里定下誓言,非此不嫁,非彼不娶。
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到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要娶阿诗玛做媳妇。热布巴拉派媒人前去说媒,但无论媒人怎么夸赞财主家的富有,如何进行威逼利诱,阿诗玛坚决不从。热布巴拉调查后得知阿诗玛和阿黑私定终身之事,很是气恼,决定拆散他们,让自己的儿子得到阿诗玛。
到了秋天,阿黑要到远处去放羊,临走之前,阿诗玛和他依依不舍,两人相互嘱咐,相互鼓励,准备等阿黑一回来,他们便结亲。热布巴拉家见威逼利诱都不成功,索性趁着阿黑远出之时,派遣家丁将阿诗玛强掳回去,威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入了地牢中。
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回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撒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人放出三只猛虎,猛虎咆哮着扑向阿黑,却被阿黑三箭全都射死了。财主和家丁们都被阿黑的神勇吓呆了,不敢反抗,只能看着他把阿诗玛救走。
阿黑带着阿诗玛准备离开这里,到别处安家。但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他们勾结邪恶的崖神,趁阿诗玛和阿黑过河的时候,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阿黑挣扎上岸,到处寻找阿诗玛,他大声呼喊:“阿诗玛!阿诗玛!”但得到的只是四面山崖上传来的回声。
阿诗玛顺着洪流而下,被十二个正在应山歌的姑娘看到,她们立刻跳下山崖,在洪水中将阿诗玛救了上来。但阿诗玛受了重伤,快要不行了,为了让她能够盼到阿黑,再次与爱人相聚,姑娘们将她变成了一座石峰。
这座石峰无论有人在其面前喊什么,它都会发出清澈的回声。当地的撒尼人都把它叫做“回声神”,说那是阿诗玛在回应人们的招呼呢!
这个动人的故事,经过长年累月的传诵,形成了一篇叙事长诗,就叫做《阿诗玛》。它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它歌颂了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勇气,表达了人们对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
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汉文整理本以来,《阿诗玛》已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国内,《阿诗玛》还被改编成电影及京剧、滇剧、歌剧、舞剧等在各地上演。2006年,阿诗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