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文学丨壮族创世神话:《布洛陀》经诗
敢壮山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右江河谷中游。虽然,只有两三百米的高度,算不上崇山巨岭,但在壮族同胞心中,它却是名副其实的“圣山”。壮族传说中的创世神布洛陀和母勒甲就曾在这里居住,在这里创造了世上万物,包括壮族人的先祖。
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海内外几十万壮族同胞都会自发来到敢壮山祭祀始祖布洛陀。在盛大的祭祀歌圩上,人们唱山歌、舞狮子、抛绣球,当然最为庄重的还要数《布洛陀》经诗的吟诵与传唱。相传,这种活动在隋唐之前便已形成,到如今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布洛陀》经诗的创作则要更早,甚至开始于原始社会。
据经诗记载,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草木,没有人类,也没有其他生灵,广袤的大地空空无物。造物主要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状况,便盘算着派天神到下界繁衍人类,象征智慧的布洛陀和象征慈爱的母勒甲被选中了。造物主让他们结为夫妻,下到凡间,来开创一个新的世界。
二月初一那天,布洛陀和母勒甲启程前往人间。布洛陀挑着一对大箩筐,箩筐的一头装着被褥,另一头装着他们的五个孩儿;母勒甲肩抗锄头,手拿开山镰。他们乘着天宫殿前摘下的两片树叶,缓缓飘下。一天、两天……到了第十九天的时候,他们来到了田阳上空。这时候,乌云涌起,电闪雷鸣,霹雳从天而降,在荒芜的大地上炸开,将坚硬的土地轰成泥土。这时,布洛陀肩上的扁担断了,霎时间两只箩筐飞向大地,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见慌了神,他们立刻向孩子们扑去,但还是迟了,一眨眼功夫两只箩筐就坠落在地。箩筐中的被褥,落在东面,化成了敢壮山;他们的五个孩子落在了西面,化成了五座小山,被人们称为“五子山”。因为“子”和“指”同音,后人便叫其“五指山”。
为了守护自己的孩子们,布洛陀夫妇便在敢壮山上居住了下来,在这里开始了他们创造世界的使命。那时,天地离得很近,太阳出来时便把大地烤得如同红铁一般,布洛陀便砍来老铁木,将天顶了上去,把地压了下去。母勒甲则按照天神的模样用泥捏出了最早的人类,又开始仿照天界创造草木虫鱼。世界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人类出现以后,和鸟兽杂居,不懂规矩,整天争吵打斗,布洛陀便在天上请来四脸王进行整治。于是,人说人话,鸟说鸟语,禽兽都由人来管理。布洛陀又为人类制定了伦理规矩,使他们有章可循。
人肚子饿了,找不到吃的。布洛陀又派耕种大王给他们送来种子,教他们耕种稼穑;派遣百兽王为他们驯化牛羊猪犬等牲畜。
人们生吃东西容易生病,布洛陀便教他们造火、用火;人们住的地方被野兽侵袭,布洛陀便教他们伐木造房;毒虫恶兽出来害人,布洛陀便教人熔铸铜鼓,敲打铜鼓吓跑它们;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布洛陀便派神箭手特桄将九个射落;剩下的太阳不敢出来,布洛陀便教人让公鸡打鸣将其唤出……
《布洛陀》经诗中记载的神话十分丰富,有创世的、有除害的、有伦理教化的、有惩治奸邪的、有祈祷还愿的……它们大多都能独立成章,情节精彩,口语色彩浓厚,传唱出来别有风味,是壮族人从小就喜欢听的“故事宝典”。人们都说,有不识字的壮人,却没有不喜欢听布洛陀的壮人。
从明代开始,《布洛陀》经诗便开始有了书面记载。如今经过多年整理,整部诗经共有25个章节,5741行,堪称鸿篇巨制。在内容上,它上可追溯到蒙昧时代,下可达阶级社会早期,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神人万物。透过这部经诗,人们可以了解史前壮族社会的基本面貌,可以看到远古时代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此外,在研究古代壮语,古代自然环境、原始宗教信仰等方面,它都颇具价值。
如今,布洛陀信仰已经深植于壮族传统文化沃土和广大壮族民众的心灵中,《布洛陀》经诗作为这一信仰的最重要载体,是壮族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是联系海内外壮族同胞感情的纽带。传承和保护《布洛陀》经诗,对增强壮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