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一部恢弘的苗族人民的心灵史
苗族古歌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国务院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贵州省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和湖南省靖县等地。
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实际具有传承民族历史的功能。因此,演唱古歌时有较严格的禁忌,一般都是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时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演唱时,分客主双方对坐,采用盘歌形式问答,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调子雄壮而苍凉。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
古歌虽然在苗岭深山代代相传了几千年,却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新中国成立后,田兵、唐春芳、今旦、马学良等民俗学家经过反复搜集、整理,于上世纪末出版了不同版本的苗族古歌。
台江县为了将"苗族古歌及古歌文化"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2001年成立了"台江县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暨申报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几年的努力,台江县已收集到的苗族古歌有5大组、近6万行、近30万字,编写、出版了以苗族古歌为主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省、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30~40厘米,竹管上开有5到7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芦笙筒”。也有写作“莽筒”的。是流行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200厘米左右,小的有40厘米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苗族古歌板凳,流行于贵州省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20厘米左右,宽约15厘米。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