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戏曲丨戴上面具、穿好行头 ,一部人神共舞的“地戏”登场了
当铿锵的锣鼓声响起,当他们戴上面具,穿上行头,一个灵魂穿越时空附体其身,一部地戏,一本书,那听不懂的唱腔伴随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斗,金属兵器碰撞之声,是人神共舞,是与神对话,或这仅是灵魂附体的叙述?
安顺地戏,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辐射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花溪、六枝等地的村寨中。正因为它是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
地戏又称“跳神”,表演地戏大都在露天场所进行,无须舞台,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形式风格
《续修安顺府志》中记载,“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唱和舞是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
唱,是无管弦丝竹乐器伴奏、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一人领唱众人伴和,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有弋阳老腔余韵,属古老声腔弋阳腔体系。据说,安顺地戏是由农名出身的屯军,遵从朱明皇帝的圣旨“调北征南”,从江西、安徽、浙江等地来到黔中安顺的,带来了家乡浓郁乡土气息的戈阳古调。
鼓点受唱腔的影响也比较简单,“套路”无多少变化,多与唱腔和武打动作对应,有“行军鼓”、“战鼓”、“聚将鼓”、“十字鼓”等。鼓点的使用多随剧情的变化,时而激越,时而平缓,快慢有致,松紧有度。唱腔无曲牌,简单、朴实、古拙、高吭、激越粗犷。
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和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服饰道具
地戏的服饰,一般着青、蓝、白、褐土布斜襟长衫、长裤,束青布腰带,足蹬布鞋。背扎靠旗(四面),腰间围两块绣有花边的布片象征战袍。道具一般使用刀、枪,女将除刀枪外,左手持手帕。文将持折扇。不论什厶角色,一律脸蒙青纱,头顶面具(俗称脸子)。地戏班子,必有成套的脸子,多的达一二百面,少的也有六七十面。面具多用白杨木雕成,大小略如人面,加上头盔装饰,一般长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顺等地有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艺人。村寨演出班子新购置的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视为木雕;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开光”是将面具升华为神的仪式,由雕匠主持。先将脸子郑重陈列在神龛上,然后杀一只大公鸡,以鸡血点在脸子上,同时念动开光词,赋脸子以生命。
面具五官造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眉毛必遵循“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烈如焰”之说;嘴的刻法有“天包地”与“地包天”两种;眼则是“男将豹眼圆瞪,女将凤眼微闭”。
地戏演出时,演员无一例外都要戴上面具。地戏面具的戴法与傩堂戏不同。先用青纱长统套头将头包住,置面具于额头之上,而不是像傩堂戏那样戴在脸上,这是为了便于武打。
时间仪式
演出时间一般为两个节令。一是稻谷扬花时节。以农事为主的屯堡人为了祈求一年的辛劳能获得的好收成,也为了缅怀祭典祖先,在中元节期间(即阴历七月十五日)开箱跳“米花神”,时间约3至7天。另一个演出时间是一年一度的春节,称为“跳新春”,是岁终新正的聚戏活动,与逐疫、纳吉礼仪一起举行。为了欢庆一年的辛劳所获得的丰收,为了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在新春到来之际,地戏班就“鸣锣击歌,以唱神歌”(《续修安顺府志》)。其演出时间,从阴历正月初二开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些座落在交通沿线的村寨会应旅游的需要,随时围场演出。
演出程序
地戏演出时,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旗上绣着很大的“帅”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也有纳吉之意。
演出由“开箱”、“参庙”、“扫开场”、“跳神”(演故事)、“扫收场”、“封箱”六部分组成。 “跳神”是正式的演出,除正戏外,其余部分是带有驱邪纳吉成份的傩仪活动。
演出前,要将存放脸子的木箱(柜)从神庙或存放人家里抬出来,举行庄严的开箱仪式。由“神头”带着全部戏友将头一年演出结束后封存于“神柜”中的“脸子”,在香烛钱纸的燃烧祝祷声中,虔诚地“开箱”将“神”请来人间。整个过程包括请神、敬神、参神、顶神四个步骤。
“扫开场”仪式由两个小童表演。他们属于戏中正方小军(俗称小军老二)角色,大多数为少年儿童学跳地戏(称“打小童”)来扮演。小军是地戏表演中传书报信的小卒;但在扫场仪式中,他们却身价倍增,成了凡夫俗子崇敬的法力无边的尊神“和合二仙”。
“扫开场”结束后,正式演出开始。分“下四将”、“设朝”、“下战表”、“出师”、“攻关”、“回朝”等程序进行。
“扫收场”。这是演出结束的最后一天必须举行的仪式。“扫收场”也和“扫开场”一样,完全脱离了戏的本体,成为一种借助戏中人物和特意安排的角色来完成人们求平安求发展心理要求的驱邪纳吉仪式。参加人员除正反两方各四员主将和两个小童外,增加了一个麻和尚一个土地佬,由他两人主持整个“扫收场”仪式。
“封箱”。在演出场地的祭台前,村中许愿还愿的善男信女们,将家中带来的祭品敬奉在摆放整齐的面具前,燃点香烛,默默祈祷。稍后,神头念完祝词,将面具一一收归柜内。
封箱结束,整个娱人娱神的地戏活动就完成了它的全部使命,人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投入到新的一年的社会和农事活动中,等待着一切良好的祝福和奉贺能够实现。
地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最大程度的反映了屯堡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跳地戏一是自娱自乐,二是祭神、娱神,驱鬼逐邪,祈祷丰年,祝愿平安。作为多神信仰的屯堡人,地戏表现为一种原始的神灵崇拜的古风,他们的虔诚信奉是一种寻求精神的寄托或化解,也是有所求的,求平安,求发展,求现世,求来生。近年来,屯堡人带着本土的艺术表达形式漂洋过海进行演出,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地戏被冠以“戏剧历史博物馆的“称谓。(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