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美术丨这个小山村,有一群人守护着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编辑:张慧霖

从云南丽江古城出发,溯金沙江上行至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老君山,在老君山深处,坐落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鲁甸乡新主村。村子虽不起眼,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巴画的重要分布地区。“以前这个村落出过很多著名的大东巴,他们写的经书,画的东巴画,很多已被海内外多个博物馆收藏。”云南省丽江市东巴画市级非遗传承人杨正元说。

1.jpg

纳西族东巴画

东巴是“智者”的意思,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中的经师或祭司。纳西族东巴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东巴教中的诸鬼神为绘画对象,其绘画形象具有强烈的原始意味,常见的有经书的封面和题图,做佛事时用的布帛(卷)画、木牌等。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东巴画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东巴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廊,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色,绚丽多彩,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东巴画亦字亦画,因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被称为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东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jpg

祭风仪式木牌画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东巴画的一切渐渐被人们忘记,东巴画的传承面临着消逝的危机。然而,幸运的是,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辞辛苦,坚持不懈,薪火相传,甘当这些“活化石”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传统的东巴绘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以父传子、祖传孙的方式在民间自然传承,也有师徒传承。东巴画多数传承人对东巴画的兴趣最初都源自家庭影响。

“我是1968年开始跟父亲学习东巴文化,1983年在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所学习纳西语义表。”出生于新主村东巴世家的云南省丽江市东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圣典说。

“以前我曾祖父是一个著名的大东巴,我的一个姑爷爷也是一个东巴,小时候,他在村里面做祭祀,我经常跑去他旁边,听他念经、诵经。”杨正元说,耳濡目染之下,他渐渐对东巴文化产生兴趣,大概20岁左右时,正式开始学习东巴画,一学就学了14年。

4.jpg

传承人为东巴画上色

这项亦字亦画的古老艺术并不好学,学习东巴画的过程通常很漫长。当时的学习条件也十分艰苦,加上画东巴画所用的原料十分昂贵,家庭困难的学习者只能用国画原料代替。后来,在丽江市、玉龙县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学习者才有机会来到丽江市新主东巴文化传承学校。

除了学习过程本身的困难外,传承人还要面临生活上的困扰。谈及学习东巴画之路,传承人和圣典分享了他的经历:成家之后,和圣典有了两个儿子,但家里就只有夫人下田劳动,家庭也比较贫寒。他四处奔波学习东巴文化,“有时候是老人家上山放牧,有些时候是到田里干活,我都是跑着到地里和山上放牧的地方去跟他们求学,学到的东西来之不易。”

5.jpg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新主村非遗传承人

很多传承人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尽管困难很多,但像和圣典、杨正元等还是坚持了下来,从最初对东巴画自发喜爱,到后面逐渐意识到东巴画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他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有着最朴素的心愿:让东巴画长久地传承下去,让学习者掌握东巴文化的全方位记忆,让子孙后辈了解东巴画、热爱东巴画。(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