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艺术丨穿越古今,光影交织下的梦幻皮影
皮影戏,又叫纸影戏、驴皮影、灯影戏,是一种通过灯光将兽皮或素纸雕簇的平面影偶的影像透映于幕窗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民间戏剧。作为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源远流长的历史
如果说起皮影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过去皮影戏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传说他是“影戏之祖”。黄龙真人是阐教教主元始天尊手下玉虚十二弟子之一,在一次为周武王守城战中,巧设空城计,以纸糊住城门,张灯晃动影人,外敌疑城中兵多将广,便不战而遁,后人便说皮影戏的鼻祖是黄龙真人。之后还有皮影戏发源于春秋战国之说。山西孝义皮影戏供奉子夏,相传子夏率门徒到魏国的孝义讲授孔子儒学,为招揽听众而开创皮影戏。这两种说法皆为民间口头相传。
历史上比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终日思念不已。一个云游四海的方士说能让死者显灵,汉武帝便请他进宫一试。方士问清楚了李夫人的长相和衣着后,承诺三天便可见到李夫人。三日后,汉武帝只见房内挂着薄纱,纱后燃着蜡烛,出现一个与李夫人相貌相同倩影,正想扑过去,倏忽不见了。见而不得,相思更深,汉武帝便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个被记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最早文字记载。
到了唐宋时期,皮影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市民喜爱的文艺活动之一。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京城里面“瓦肆”很多,“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演出的“百戏”剧目不可胜数,其中还有专门演皮影戏的场地。每每到了良宵佳节,城里各地都设有乐棚,万人空巷,从白天到夜晚,唱腔与音乐不绝于耳,一片繁华景象。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杭州还出现了名为“绘革社”的组织,“绘革社”里面有“镞影人”,专门负责刻镂影人。又在《百宝总珍》中记载,南宋时杭州皮影戏班使用的影箱—“影壳篓子”里人物分大、中、小三种,影人的头、身、脚要分开存放,准备随时调用。
明代的皮影戏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历史叙事方式,重点表演历史故事,瞿佑《看灯诗》中说:“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朝时期,皮影戏不仅受到百姓喜爱,也受到皇室贵族们的钟情,当时出现了著名的“宫影戏”。很多八旗王府、官家府邸、乡绅大户,都以专设皮影戏道具、聘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异彩纷呈的流派
在历史的发展中,皮影戏不断吸收各地的戏曲、小调、民歌等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皮影戏流派。
在中国皮影戏诸多流派中,不得不先提到华县皮影戏。华县皮影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称碗碗腔。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征战戏激昂刚健,悲苦戏凄婉缠绵,唱腔形式灵动不拘束。一个剧团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表演时除了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唢呐等二十多件乐器,平均每个人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对皮影艺人的要求极高。特别是挑线手,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阵不乱,游刃有余,堪称绝技。
山西孝义是皮影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孝义皮影戏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冯骥才在《散花》中曾写道:“孝义是块神奇的土地,胸过汾河,背靠吕梁。此地人不单能耕善种,自给自足,还创造出各种艺术,或唱或演,亦雕亦画,以抒发情感,慰藉自己的心灵,其中戏剧尤甚,孝义皮影便是此中的精粹。”孝义皮影造型粗犷夸张,色彩典雅别致,极富韵味。
孝义皮影戏分皮腔、碗碗腔两种声腔。皮腔又称“纸窗腔”,用纸窗亮影。碗碗腔又称“纱窗腔”,用纱窗亮影。皮腔的主奏乐器是小唢呐,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有四句式和上下句式两种结构。由于皮腔以吹奏乐器伴奏,故又称“孝义吹腔”。碗碗腔又名“月调”“影调”,以宫廷戏和才子佳人戏为主,主奏乐器是呼胡、月琴(无品)、二弦,打击乐的特殊乐器是铜铃和节子,音色清脆悦耳,委婉缠绵,抒情效果极佳。
唐山皮影戏,因以河北唐山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主要流行于唐山、承德、廊坊以及东三省地区。唐山皮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于清末民初,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唐山皮影戏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唐山皮影戏的曲调、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其影人雕镂精细、造型优美、独具风采。唐山皮影戏还有一个特点,它的影人、道具除了用传统的牛皮外,还非常擅长使用驴皮,故又称“驴皮影”。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四川皮影戏、湖北皮影戏、北京皮影戏、山东皮影戏、青海皮影戏、宁夏皮影戏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皮影戏闻名中外。
精雕细琢的皮影
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离不开皮影艺人的付出。皮影戏场子虽小,天地却大,皮影艺人一个人,加上简单的皮影道具,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穿越上下五千载。
皮影戏有“一专三会八能”的老传统,说的是一个皮影艺人要会制作、会表演。有时候一台戏里的人物,要由他一个人完成,如果有多人出场,就要有多种声音,如同说书一样:武将说话是虎音,带着刚烈;军师说话带着沉沉的鼻音,给人深思熟虑的感觉;小生说话婉转动听,丑角说话幽默滑稽……武打场面,紧锣密鼓,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文场上重视弦乐与唱腔,要曲调优美,韵律和谐,婉转动听……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皮影艺人成为皮影戏传承的命脉所在,延续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
不同流派的皮影戏各具特色,但都重视皮影的制作。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先将兽皮处理,使皮革呈半透明,画上所需人物,经过雕刻、上色,便制成了生旦净丑。雕刻人物时,角色的刻法是“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线眼睛,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区别表情的刻法是“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若要凶,圆眼睛;若要善,眉目展”。
雕刻好的影人四肢与头部用线联缀,表演时活动自如,加上光影与音效,飞天遁地、隐身变形,无所不能,从而制造出奇幻效果。给人们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皮影戏来自民间,反映了民间的风土人情、生活态度及审美情趣。在今天,皮影戏仍有很大的价值所在,除了娱乐观众,还将历史知识、文化价值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出来,帮助人们辨忠奸、识善恶、明伦理,从善如流,这正是古老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