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音乐丨曾经响彻山谷的号子声,真的要成为过去时了吗?

编辑:张慧霖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金黄的油菜花地毯般铺在山野中。


黔江区鹅池镇高山峡谷中的南溪村,一弯清澈的河水昼夜淙淙流淌,蜿蜒穿村而过。这里是拥有千年历史的“南溪号子”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南溪村整个村寨集中在两面高山所夹的峡谷之间,两面山高坡陡,南溪河纵贯全村,村民主要是土家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南溪号子”。

2.jpg

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南溪号子”传人正在田间练习

南溪号子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据史料记载,南溪号子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在南溪当地广为传唱。在代代相传中逐渐丰富,成为武陵山区独树一帜、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山歌。它既不同于周边的川江号子、纤夫号子,也有别于广泛传唱在武陵山区的其他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2006年,“南溪号子”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溪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其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天籁之声。而如今,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南溪号子”成为了濒危非遗项目,全村能传唱者仅剩7人。

“鹭鸶死在田坎上,白鹤拢来哭一场。虽说不是同林鸟,大家都是‘打鱼郎’。”这首号子情歌是冯广香老人的“保留曲目”。说起吼号子,冯广香老人颇有些兴奋,不管何时,每当吼起这首号子时,心里就充满着甜蜜的回忆。那时,如果哪个年轻人看中了哪位姑娘,就通过吼号子来表达爱意。1961年,她因吼这首情歌,认识了同样爱吼号子的李绍俊。后来两人结婚成家,双双成为“南溪号子”的传人,而冯广香是唯一的女传人。

冯广香夫妇.jpg

冯广香夫妇

“那是祖辈上传下来的东西,个把人不能吼,要人多才得行。一人领,多人和,干起活路来才解乏鼓劲。”冯广香回忆说,农村集体化、公社化时期,村里几个生产队分布在南溪河两岸,大家一出工就开始吼号子,一边吼了另一边接着吼,对吼的现场颇为壮观。“大约有10多年时间,吼号子要遭批斗,祖祖辈辈的声音一下‘哑’了,南溪河两岸‘静寂’下来。”她说,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时,15位南溪村民被邀请表演“南溪号子”,才迎来久违的“天籁”之音。

冯广香曾把传承的希望放在学校孩子身上,她曾到村小担任过音乐教师,教“南溪号子”。但家长们认为学“南溪号子”没意思,还不如教唱流行歌曲,让孩子跟上时代步伐。冯广香无奈地说:“我只上了一节课,再也没去学校了。”

南溪村有1700多人,近几十年来,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会吼号子的老人眼看一个个去世,现在会吼的越来越少,“南溪号子”濒临消亡困境。老的传承人老去,新鲜血液补充不上,如何让非遗项目走出传承的尴尬和困局?这是“南溪号子”传承面临最为棘手的问题。

为了使回荡于山谷的南溪号子传承下去,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开拓多种渠道实施抢救。比如,黔江区政府每年定期举办民歌比赛,促进“南溪号子”的传承;与传承人签订协议,给予经费补贴,让每位传承人包带徒弟,每年实行验收、检查;对南溪号子曲目在整理、收集的基础上结集出版中小学民歌教材,扩大南溪号子的影响;积极策划以土家族文化元素为主,将“南溪号子”打造成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主动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土家风貌和文化集中展示出来,让游客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南溪号子”,并与游客互动,注重与旅游业、乡村发展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对南溪号子的抢救,使得散发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号子声又重新回荡在山谷之间,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南溪号子,传递着土家族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特征。随着近年来“南溪号子”对外文化风貌的展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生产和劳动生活等文化。它不仅是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遗存,同时又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于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