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录·戏曲丨疯魔出艺术:西河大鼓与“马三疯子”
高高山上到有一位老僧,身穿着衲头几千层。
你要问老僧年纪有多么大,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澄一澄,总共是四千五百冬。
老僧收了八个徒弟,八个弟子个顶个的有法名。
大徒弟名字就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字就叫做点三僧。
五徒弟名叫蹦葫芦棒,六徒弟名叫棒葫芦蹦。
七徒弟名字就叫随风倒,八徒弟就叫做倒随风。
八个徒弟,学会了八中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撞钟。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捧笙。
蹦葫芦棒会打鼓,棒葫芦蹦会念经。随风倒他会扫地,这倒随风他会点灯。
……
这是西河大鼓《玲珑塔》中一段经典唱词。
西河大鼓流行于河北中部、京津等地,因为旧时鼓曲艺人多沿着大清河入津,大清河旧称西河,故该曲种被冠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滥觞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进入天津以后,发展尤为迅速,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流派纷呈,艺术风格多彩,被广大民众所喜爱。
旧时,每到集市、庙会之时,人们就蜂拥前往说鼓之处,尤其在农村,“听鼓”是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说鼓时,边弹边唱,用悦耳的唱调将一部部经典传奇故事说唱出来,观众们则听得不亦乐乎,齐声喝彩。
到了城市里,说鼓的场所主要转到书馆、茶社,艺人的表演也更加专业。有的以唱功见长,有的以演技出色,还有以“俗”的特点而得到观众热捧的。著名艺人王云峰的演出特点就是“俗”。他的鼓书书词通俗、书理易解、书道好记,颇受市民阶层欢迎。而艺人魏聚奎的表演风格则是质朴而不失典雅,委婉而不减真挚。艺人赵玉峰则将评书之“扣子”和京剧之“身段”引入西河大鼓的演唱中,颇合京津时尚,被行内誉为“赵派”……
在这些艺人的传承、发扬之下,西河大鼓繁盛一时,很多经典节目在京津等地可谓耳熟能详。如《响马传》、《呼家将》、《薛家将》、《刘公案》、《施公案》、《前后七国》、《小两口争灯》等都备受喜爱。
说西河大鼓,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它的创始人马三峰。
马三峰,原名马大河,河北高阳县人,主要艺术活动年代约在1840~1880年之间,是公认的西河大鼓主要创始人。他对鼓书唱法进行大量改进、创新,最终奠定了西河大鼓的雏形。
马大河出身贫苦,在他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人无力养活全家。15岁时,马大河随母亲被迫改嫁到新安县端村,为了生活,他给一家开面铺的富户当童工。马大河虽然生活贫苦,没有上过学,但天生具有艺术天赋,尤其是在说唱之上。他生来就爱唱,看戏学唱戏,听书学说书,一听就会,一学就懂,学会之后还能当众表演出来。
不仅如此,他还会创作。本村的新闻事件、道听途说的趣闻轶事,只要传到他的耳朵里,没过几天,肯定被编成曲目。村里人对他自编的曲目都十分爱听,常常夸他时天生的说书材料。马大河也乐此不疲,就连做工时都边蹬罗床边唱。
村里人看到马大河的天赋,就建议大河的母亲,让他去学说书。不久,他就拜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田东文为师学习木板大鼓。在师门之内,马大河改名叫做马瑞河,他还有个师兄叫做马瑞林,两人常常搭档说书。马大河说书风格泼辣、奔放,妙趣横生,说到痛快处宛如身在戏中,如痴如癫。于是,人们送了他一个外号“马三疯子”。而他的师兄马瑞林则风格迥异,其表演稳重、深沉,一字一板,人们于是送其绰号“马大傻子”。“三疯大傻”联袂演出,相得益彰,轰动当地。
后来马大河在说书的途中,结识了雄县韩西楼村的韩云甫、韩云亭兄弟俩,韩氏兄弟,一个是秀才,一个教私塾,两兄弟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皆通,特别喜欢马三疯子的说书艺术并与他结为挚友。马瑞河经常住在韩家,通宵达旦地与韩氏兄弟切磋说书艺术和技巧。马三疯子所说的《响马传》、《少西唐》、《前后—亡国》等中篇—书和短段子,都是经过韩氏兄弟加工、整理、润笔、完善。他又从韩氏那里学到了《骂城》、《宁武关》、《火烧绵山》、《听琴》、《挥琴》等许多书段。
马三疯子原来演唱重用的是中三弦,因为感觉着中三弦不如韩家的大三弦音域宽广、音色悦耳,也不如大三弦适合农村街头、广场的演出,以后便改为用韩家的大三弦伴奏。又将木板击节改为铁板击节,将木板大鼓的单一板式改为头板、二板、三板多种形式。后来又增添了头板中的“一马三跳涧”和紧五句,以及二板中的“双高”和“反腔”等花腔和曲牌,又吸收了戏曲、民歌的唱调,演出后均获得巨大成功,大受听众欢迎。许多木板大鼓书艺人争相习仿。就连成名于马三疯子以前的梅门木板大鼓书名家孙池海的传人也改新唱腔了,由此形成了西河大鼓书的雏形。所以后辈西河大鼓书艺人普遍认为,马三疯子是首推西河大鼓的奠基人、创始人。(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