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郭太运:只为了不让年画手艺失传

编辑:啸阳

 “腊月二十八,家家贴画画。”从北宋起,年画就已深入民间,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样物品,而朱仙镇木版年画,凭借考究的工序和工匠精湛的技艺,又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

而今,在其发源地河南省开封市,仍有许多人从事着这门手艺,或为生计,或为传承,被誉为“年画泰斗”的九旬老人郭太运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13岁学艺,到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人,91岁的郭太运见证了近现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荣衰转变。

时至今日,他依旧每天上班,倾尽所有指导学生习得技艺,“这么宝贵的文化记忆,我不能把它带走,得有人传承,让后人了解到这一传统文化。”

郭太运.jpg

郭太运老先生

结缘:为了生计,他到木版年画店做学徒

1925年出生的郭太运,家境很不好,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一家人在外流浪。为了生计,13岁的郭太运入开封"云记"门神店当学徒。云记老店当时是开封城最著名的门神(年画)作坊之一。掌柜刘子云,祖辈一直经营年画。店内门神(年画)领做师傅为李景运、宋金明,刻版领做师傅为张文礼,红纸(染纸)领做师傅是徐乃礼。他们都是朱仙镇最有名的师傅。郭太运当时即从师于这几位老艺人。在云记学徒三年,四年出师,成为几十个师兄弟中的佼佼者。

“老话说‘徒弟徒弟三年奴隶’,但做门神(年画)能挣钱。”

郭太运之所以说做年画能挣钱,与当时开封木版年画的盛世之景及其在坊间的历史地位不无关系。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年画鼻祖,起源于一千多年前,并与江苏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谈及四者的区别,郭老先生表示除了天津杨柳青年画外,其他年画都是以朱仙镇年画为基础发展起来。在题材上,朱仙镇年画多为门神,神诋,风格与杨柳青年画迥然不同。

五子登科.jpg

郭太运先生的代表作《五子登科》

清末民初的时候,年画的境况与现在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郭老先生不无感概地向我们描述到“:当时年画风靡全国,而年画行业的销售期很短,每年农历“二月二”一直印到“十一月十五”,其中“十一月十五”到“年三十”这一个半月是销售年画的时间。年终销售年画是云记最繁忙的时候,也是店里最兴隆,收入最多的时候。成群结队的人都来到朱仙镇购买,批发年画。”

“好多朱仙镇门神店搬到开封经营。”郭太运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开封书店街、东西大街、北书店街和中山路上,全年营业的大店铺就有20余家,那些散落在偏街陋巷的“背作(小店铺)”,更是不计其数。

看到门神店客似云来,已在“云记”工作7年的郭太运决定自立门户。“只要赶上年前这段场子,一家人的生活就有着落了,里面的利润很大。”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郭太运笑了,眼睛眯成弯弯的月牙。

 郭太运01.jpg

守护:从不断遭打压到重新被认可,他始终守着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板年画工序复杂,但总得来说分为雕版和印版两个大工序。每个部分都有专人负责,各个工序也是分开进行的。郭老先生在云记当学徒的时候,从刻板,印画到染纸都有所涉猎,这也为他日后的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云记”学得手艺后,郭太运跟师兄也开了一家小的年画店。虽然只能根据市场需要随裁随印,但很多人买年画就为图个新光景,再加上各地家家必贴年画,因此,他的小店生意也不错。

为了让年画原汁原味,从选木、选纸、裁纸,到画稿、颜色炮制、印刷……几十道工序,郭太运都要做足做精。

解放后,曾经作为封建迷信的代表饱受打击和压制,经历了一段黑暗无光的历史。郭老先生心酸地讲述道:“1949年到1953年间木板年画是不存在的,尽管国家没有明确禁止印刷年画的发展,但在原料采购上增加了许多限制,连白纸都要交税。”

1961年,开封市委、市政府为响应文化部的号召,专门拨款建立“开封年画社”,并安排郭太运等年画老艺人到此工作。

也就在那时,一大批顺应形势的如“大丰收”、“参军光荣”等新年画出现了,人们为了区分,就将印有尉迟恭、关羽等人物的老式年画,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

福禄寿.jpg

“老式年画”福禄寿

可这些新式年画显然不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没人买,老百姓就信财神、灶王爷。”无奈之下,1964年该社就停办了,郭太运又被安排到印刷厂工作。而没过多久,对木版年画产生极大影响的“文革”就开始了。

“凡是有老版的店都要把模具、年画拿去烧掉。”回忆起这段往事,郭太运直叹气,“1700套版子被烧,而且只要你把纸开成年画用纸大小,就得交税,逼得二三十家年画作坊关门,很多艺人改了行。”

尽管朱仙镇木板年画在这几十年间曾经历了一段暗淡的日子,虽然痛,但总算熬了过去,迎来希望的曙光。

1983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社”成立,重新燃起希望的郭太运,又做回了他热爱的年画工作,开始修复或重新刻制印版。然而到了1995年,因种种原因,出版社又停办了。

“我当时真是心灰意冷。这样好的民间艺术,就这样没了?”郭太运心中的疑问又存了近10年,国家和媒体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国家2002年就提出民间艺术不能丢,2004年更是开始着手年画的复兴。

2004年时,开封市博物馆成立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听到这个消息,郭太运十分激动,郭老先生也是在这个时候重新出山,虽然当时已是79岁高龄,但他还是接受了开封市博物馆的聘请,在保护中心做指导工作。“总算有个地方能安心做年画了,这十几年经我手恢复了70多套版,多少保住了点儿,可高兴。”

郭太运02.jpg

传承:“我不能让这手艺失传,需要有人继承发展”

郭太运有9个孩子,6男3女,可没有一个孩子从事木版年画的工作。

“他们小时候,年画发展得不好,受压制,为了糊口,都没让他们学这个,现在想学,他们也没这精力和能力了。你想想,俺老九都51岁了。”老人的话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要想成为木版年画的制作人,不仅要吃苦勤奋,更要有美术功底。

“但我也不能让这手艺失传了啊,需要有人继承发展。”于是在2008年1月8 日,郭太运收郑海涛、蔡瑞勇、谷莉三人为徒。

谈到年画技艺的传承,郭老先生说起他的徒弟:有个徒弟已经跟了我学了十一年艺,现在在雕刻,印刷,配料上都可以独当活一面了。”但郭老先生还是严肃的对我们说:“尽管现在时代形势好转了,我们还是不能放弃年画的学习,不管将来有没有用,但是现在有时间去学习都是好事情,不然日后传承还是会出问题的。”

如今,91岁的郭太运仍旧自己做饭、洗衣,每天正常上班,“原来骑自行车,俺孩儿嫌不安全,这两年改坐公交车了。”

虽然子女们曾多次劝他,想让他歇着,搬去一同居住,但都被老人拒绝了,“它是我这辈子唯一的爱好,离不开了。”

在开封市博物馆正常开放的日子,总能看到一位瘦高个儿、满头银发、步履矫健的老人,戴着眼镜,或向游客讲解木版年画的故事,或手把手指导徒弟们如何下刀刻版、如何套版印刷。

郭太运和他的徒弟们.jpg

郭太运与前来体验木板年画制作的同学们合影

郭太运说,最初自己学做年画是为了谋生,但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雨,他的人生也伴随着木版年画跌宕起伏,年画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有我在的一天,就要为它做点事。”

普通年画以黑、黄、红、丹、绿、紫6色,先淡后浓,依次套印而成。高档年画与神像画人物之眼眸、胡须、服饰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达9遍。

郭太运说,他不但要把这个技术传给他的学生,还会让自己的学生把这门技术写成文字材料留给后人,这样这门宝贵的民间技艺就不会失传了。

郭老没有那些身有绝技却有传男不传女、传子孙不传外等狭隘、保守的思想,虽已是耄耋之年还从年画的配色、刻版和印制方法上对新人进行了毫无保留的细致指导。

曾用了12年的时间,整理出80多种年画雕版。希望把75年的经验和手艺完整传下去,使后人能够了解到这一传统文化。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个人的担子很重,第一步就是多收几个徒弟,将年画的这些技术传承下去;第二步是将年画的制作工艺过程,用文字记下或者影像录下来,作为往下传承的材料。再者就是让徒弟们学会创新,在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创新出结合时代的新作品。”这是年逾九旬的郭太运的最大愿望。(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