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仇庆年:向自然“借”颜料的守艺人

编辑:张慧霖

最近,一档叫《国家宝藏》的综艺节目将仇庆年送上热闹的舞台。节目播出后,他的名气暴涨,家里电话响个不停,需要应酬各种各样的人,但是让他熟悉自在的,还是在他那个狭小昏暗的屋子里磨颜料,他就是传统中国画颜料工艺嫡系传人仇庆年。

07.jpg

古稀之年的他磨了54年颜料,磨着磨着这门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手艺变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长期研究、制造传统中国画颜料,先后研制了不褪色的霜青颜料、锦盒套装国画颜料、软管装国画颜料、高级五色印泥和古色印泥等。

03.jpg

政府给其颁发的各种荣誉证书锁在旧木柜里,和他珍藏的颜料矿石放在一起,一直以来鲜少被人关注。


向自然“借”色 还于画中


“故宫博物院复制《清明上河图》用的颜料就是从我这里买的”仇庆年说,“这块是孔雀颜色一样的矿石,叫孔雀石,那个是蓝铜矿,还有结晶的,还有那个是朱砂,写佛经的,虞山的赭石,给侍女脸着色用的……”一个不大的旧木柜里,摆满了各种制作颜料的原材料,仇庆年一块块拿出来展示,如数家珍。

01.jpg06.jpg02.jpg

敦煌壁画上的石青石绿千年未褪色。经鉴定,仇庆年的颜料和敦化壁画颜料的成分几乎无异。在仇庆年看来,传统中国画之所以经久不褪色,一个关键因素就在颜料的制作加工上,传统中国画颜料是从自然界“借”来的,采用自然界天然的矿石、植物、动物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加工而成,是自然界的色彩,画成的青山绿水自然就会有珠光宝石之气,色泽千年不变。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着色,将自然界中“借”的色彩返回到画中青山绿水、鸟兽虫木等自然当中,这才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国画颜料传承与创新

虽然中国画颜料的发展过程并没有人记录下来,但是历史的遗物是最好的印证。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能在《姑苏繁华图》上找到“朱砂”“丹粉”的店招,苏州姜思序堂是我国创立最早、历史最久、知名度最高的国画颜料生产作坊之一。姜思序堂曾经几起几落,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传统中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至今薪火不断。姜氏技艺,本是姜氏子孙代代相传的。但是在民国初期,姜少甫身体欠佳、不善经营,改由嫡系弟子薛文卿继承,薛文卿有传给其子薛庚耀。薛庚耀行将退休时,仇庆年跟随其当学徒。

仇庆年不仅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还不断地专研,改进工艺。“花青”是中国画颜色中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由于现在的宣纸经过加工,使得“花青”涂在上面容易不稳定。1977年,仇庆年经过多年研究,反复试验成功地制成色锋文静、色牢度为7-8级的“青系”颜料。这种颜料经中国画研究院著名画家黄胄先生使用后,认为其色泽正路、稳定性好,并建议将颜料定名为“霜青”。

002.jpg

1993年,仇庆年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着手研发“精品五色高级印泥”,五色印泥颜色分为朱砂、朱磦、岱赭、藏青和象牙黑五种,并投入生产。五色印泥使传统单一的红色向多彩化、系列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满足了书画界、篆刻界和收藏界对印泥色彩的特殊需要。五色印泥避免了传统印泥中固有的腥味,并解决了传统印泥对冬夏温差变化敏感的缺憾。

08.jpg

原料矿石难寻 成本高

国画颜料的原材料越来越难寻找了,在仇庆年学徒时期,石绿原料是从几个大的玉雕厂里做玉器的下脚料中收购过来的,原材料有时好,有时差,没有保证。后来国外颜料的大量涌入,合成颜料、人造化工颜料等迅猛地占领市场,传统颜料产量低、成本高,传统颜料越来越边缘化。仇庆年的颜料仍是很“小众”。“相较于化工颜料价格太贵了”,在北京从事国画颜料生意吴微说道,“有的画家一幅画都卖不到颜料钱。”

04.jpg

仇庆年尽可能把成本压缩,包装用最简单的小塑料袋和纸,人工费一压再压。对来访的几乎每一个人,他都会问一句“我的颜料贵不贵啊”。但他也很无奈,“原材料太贵,我也没办法。” 仇庆年时常感慨自己力量的微弱,“靠我一个人,是星星之火,不能燎原”。仇庆年很担忧,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传统中国画颜料之于作品的重要作用,传统颜料已经濒临失传的危机。

传统国画颜料原材料来源于矿石、植物、动物。仇庆年像个地质队员,带着榔头去湖南、湖北、云南、甘肃各地找矿。

一次一个画家朋友来信说南京栖霞山上有矿,他立即动身去南京。那天下着大雨,废弃的矿渣山很高,他穿着雨衣,一手拿着榔头,一手挎着装石头的篓子往上爬。爬到半山腰他回头一看,“太高了,吓死了。”

为了做印泥,他专门到湖南找纤维草,用放了好几年的最好蓖麻油。“有的人抄佛经都用假朱砂,”仇庆年愤懑道,“你用假的,菩萨是知道的,是请不到菩萨的!”

坚守颜料阵地

“学习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是门苦差役,但我不怕苦、不怕累。”仇庆年笑着说道,把一块坚硬的矿石变成细腻的颜料,需要反复研磨,加水研磨颜料一天要磨8个小时,磨够20天,颗粒摩擦碗底的声音“从刺耳变得微弱”“水面能泛起一层油光”才算基本完成,过程中还要把杂质、颜色不纯的部分挑出去,要使坚硬的矿石最终变得细腻温润,磨一次颜料要转动数十万次手臂。从20岁开始磨颜料的他,弹指间50多年过去了,岁月让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肺病、腰椎盘突出等疾病缠身。医生告诉他不能再磨了,但是他一直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05.jpg

09.jpg

仇庆年害怕中国画颜料技艺失传,害怕被遗忘。仇庆年写了一本书《传统中国画颜料研究》,里面有最基本的技术细节。他自费6万块出版了500本,到哪里讲课就送一本。有次去北京开研讨会,他给每个参会人员都送了一本,但他又后悔送多了,因为再印还需要6万块,他掏不出来。任何人询问颜料的使用,或许有人告知哪里有矿,或许有人想学技术。仇庆年总是这么想。

免费做了几十场讲座,送了几百本书,仇庆年还是没招到徒弟。他仍然坚持做中国画颜料这项工作,因为他坚信自己所从事做的事业就像颜料一样,需要细活出精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