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经金山:七百年的竹扎技艺 如今剩他一人掌握
近日,75岁的陕西竹扎非遗传人经金山引来了热捧,他的“竹扎作品”件件是艺术品,纷纷被藏友收藏和销售,逐渐成为业内的一种时尚。竹扎工艺自宋朝流传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被纳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经金山则是目前唯一掌握竹扎技艺的民间艺人。
经金山祖籍河南巩义,生于竹扎世家,从小在西安长大。非遗圈内,他早就名气在外,受祖辈影响,经金山从小就接触和学习竹扎手艺,爷爷用麦秸秆三下五除二做的“蝈蝈笼”,让年幼的他心生佩服。但他称直到1992年“下岗”前,都没怎么花心思在家族的这门手艺上。
“年轻人要养家,竹扎挣不来钱。”经金山感叹,为养家,他干过钣金工、建筑工。“都算手艺活,不管干啥,我的手艺一般人都比不上。”他说起自己的手艺时很是骄傲。
爱琢磨
经金山出生于竹扎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竹扎技艺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说“我会看图,爱琢磨。”只有巧手还不行,还得存一颗爱琢磨的心。
2006年,他偶然在西仓花鸟市场看到有人制作钟楼式样的“蝈蝈笼”,深受触动,一发不可收拾。“他能做钟楼蝈蝈笼,我要做真的钟楼,还要做得更好”。前后2个月,他从各个角度观察钟楼,琢磨设计师的意图,并试图用竹扎表现。他自豪地说到“尽管那时的制作很是粗糙和稚嫩,但那是我‘传承’祖辈手艺的开始”。此后他还用竹扎制作鼓楼、大雁塔、陕西八大怪、长安塔等地标建筑。
一次,经金山在大唐西市看到了一枚古钱币,他就开始琢磨能不能做一个古钱币造型的蝈蝈笼子。回家后,他开始构思、设计,整整一年时间,才找到了灵感。最终做了出来,与市场上常见的竹篾、麦秸秆、塑料等材质的蝈蝈笼不同,从外形上看,外圆内方,犹如一枚铜钱,造型独特,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为一体。
有说头
一名业内人士说,“经老先生的‘竹扎制品’件件是艺术品,有自己的韵味和要讲的故事。”他的每一件作品里都有“说头”,有讲究,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一件题为“家训”的作品,这是一件用竹扎制作的弓腰训斥儿子的父亲。父亲手拿戒尺和家规,表情严肃,一旁的儿子则做斜眼状略带不服,这件作品名为“倔马”,马头斜着以示其倔,前足高高腾空,作奔腾状,以示其反抗。他说,“这些作品全是榫卯结构,父亲的弓腰,倔马的腾空,每一件都是讲究说头在里面的”。
玩蝈蝈是很多老西安人的传统民俗,经金山作为一个地道的玩家,研究蝈蝈的历史超过50年,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一起玩虫,“一只好的蝈蝈,铁须金眼蓝脸儿粉肚皮儿绿膀元宝肚……”对他而言,鸟鸣虫叫会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他一直想推动竹扎工艺品走向市场,但几次尝试都没成功。“这事儿我没放弃,但我受不了工业流水线上工艺品的‘匠气’。除此之外,我还要继续构思更多有时代特色的竹扎制品。” 每一件竹扎作品,不同情感的表达,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说头”,他希望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更多竹扎精品。
创绝活
榫卯套接是经金山蝈蝈笼工艺中独创的“绝活儿”,3根竹棍,在衔接处刻出凹凸扣槽,经过巧妙穿插后,紧紧地套接在一起,不用任何金属物件加固,完全靠竹料本身的相互衔接和牵扯,构成一件完整而精美的作品。
一个金鱼造型的蝈蝈笼,通体曲线,使用的200根竹节没有一根直的,每一根竹节都需事先弯制定形,再拼接组装。“这个竹棍都是秦岭中的毛竹,太嫩不行,太老也不行。” 竹条的弯度手艺,是不容易操作的。
经金山做的竹扎作品,全部采用竹棍,造型千变万化,在方寸之间融入雕刻、镂空、压花、镶嵌等工艺,难度极大,有很高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此外,他尝试将竹片镂空工艺与竹扎工艺相结合,创制出镂空竹扎作品,引入了复杂的几何图案,极大地丰富了竹扎工艺品的造型和花色。
近年来,随着“把玩文化”逐渐向普通市民靠拢,经金山的竹扎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作品独特的造型、创新的内涵、精湛的技艺,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虽然目前形势看起来乐观,但是经金山老先生已经年过七旬,常担忧这门手艺后继无人,倍感“非遗”传承的紧迫性,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学习并继承这门手艺。(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