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王芝文:以字“写”画 微界牛人

编辑:张慧霖

1.jpg

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需用放大镜来看

一听到“微书”,可能您从字面上能理解大略意思,但对此真正的了解可能是微乎其微。“微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其最大特点是字体微小,多写于布、绢或纸上。如今有这样一个人,他独辟蹊径,将传统的微书写于陶瓷之上,再将陶瓷烧制出来。他创作时仅凭肉眼裸视,但欣赏者则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他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品,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近看的时候是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看,才发现画是由无数密密麻麻的汉字所组成,可以说这是集诗、书、画、瓷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就是王芝文独创的“陶瓷微书”。多年来,王芝文的这种陶瓷微书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它们集合了多种中国元素,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我是天天在做‘芝麻大的事’。”王芝文就拿自己的名字打趣道,可就是这“芝麻小事”令他成为陶瓷微书的创造者。王芝文是广东汕头人,1989年毕业于广东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后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学习,1995年以来,其陶瓷微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三十多项。2014年底,陶瓷微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他也成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传承者。他不仅创造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创造了一项纪录——在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外壁写下整部35万多字的《三国志》。

3.jpg

王芝文历时7年完成的代表作陶瓷箭筒《三国志》

微书工艺古代就已经有了,但之前多写于布、绢或纸上,不易保存。能不能将微书写在陶瓷上呢?王芝文这么想着,也就这么试了。很快,他在陶瓷上写的字越来越小,小到别人认不出来,于是很有成就感。这还不够,除了在微书材质上有所创新外,他还在书写风格上独树一帜。王芝文说到,“我把微书在陶瓷上写成画,使它既是书法,也是绘画”。

与寂寞结缘

“选择这条路,基本就是与寂寞结缘。”王芝文称,自从开始创作陶瓷微书,他放弃了好多业余爱好,甚至从来没看过一集电视连续剧。最初的创作条件非常艰苦,盛夏天气炎热,蚊虫横飞,又没有空调,王芝文一般都是打开门窗赤膊上阵。在陶瓷上写那么小的字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甚至物我两忘,且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往往结束时才发现,已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

5.jpg

王芝文坦言,能取得今日这些辉煌成就实属不易,这一路走来,他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精力。分享了他创作《三国志》时的难忘经历。他说,当初自己是计划用五年时间来完成这一作品,但这部作品内容实在太多,创作过程非常枯燥单一,他坚持了一年多,感觉那时已经到达了自己的心理极限,无法再继续往下写,于是就把它搁置起来。然而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既然选择要创作“世界之最”,就必须先战胜自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于是又把它从柜底下搬了出来,轻轻掸去上面的灰尘,继续写,《三国志》微书作品的创作十分艰辛,能坚持7年专注做下去,其过程的繁复和枯燥,是常人无法体验到的。

与风险同行

陶瓷不同于其他材质,是要经过烧制才能完成的。每一件陶瓷微书作品都需要经过3次烧制,第一次是烧成坯,第二次是上墨后再烧,第三次才是上了颜色后再烧。由于陶瓷烧制有很多不可控性,因此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其中的风险性,就像是一场赌博,稍有一环节出现问题,烧制出来的就是残次品。

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前,他应邀制作一件《三虎图》的陶瓷微书作品在世博会广东馆展出。8个月过去,《三虎图》的前两次烧制都顺利完成,可是就在最后一次烧制时,意外发生了,作品出炉时出现了一条小裂缝。“当时简直是心在滴血!”王芝文说。最后,他只好临时换了另外一件作品去参展。

如今,这件有裂缝的《三虎图》被摆放在他的工作室一层“陨”主题展厅里,展厅里除了这件作品,还有其他多件残缺之作。“陶瓷微书作品就是这样,往往花了好几个月做出的东西,就在最后烧制时功亏一篑。”王芝文说,“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陶瓷微书作品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在《三国志》烧制的时候,他紧张到彻夜难眠,心都提到嗓子眼,担心作品出问题,当作品烧制出来后,他吊着的一颗心才总算安心。这项工作的风险性是极其大的,有时稍有不慎,全部心血就会付之东流。

与时间赛跑

王芝文称,做陶瓷微书是在“吃青春饭”,年纪越大,创作的精力就越弱。从艺30年,他总结出要想做好陶瓷微书的七大要素,并且认为缺一不可:

一是身体条件,视力、体质都要过硬;

二是心理素质,信心、毅力至关重要;

三是书法功底,写出的字要有血有肉有灵魂;

四是美术基础,要有扎实的色彩知识、灵活的构图技巧;

五是古文素养,只有爱读古诗词,写起来才有感觉;

六是陶瓷知识,要谙熟原料配方、烧窑过程等;

七是综合因素,准备工作、工具选择等。

6.jpg

其中,第一条身体条件,视力和体质是首要的条件,我们常人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陶瓷微书”,王芝文创作时,是靠肉眼裸视的,而且常年处于工作室中,盯着密密麻麻的“微字”,可想而知,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才能完成,陶瓷微书创作既要有对作品选材、构图创作的宏观思虑,更要有执笔时的微观想象,这就对创作者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美术基础和文学积淀,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心细如尘的创作力及超凡定力。

陶瓷微书的“绝”也在于对从艺者的要求之高,也正是因为有如此高的门槛,所以才使不少学徒知难而退。其实对陶瓷微书感兴趣、想学的人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在他所有的学徒中,目前仍没有一人能出师。“要一个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钻研微书,太难了。”王芝文说到,现在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创作的精力越来越有限,而如果未能找到更多传承者,这项国家级非遗就将有失传的可能。因此,他想与时间来一场“赛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传播这项技艺上,让他的作品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希望这项只有他一个人“撑着的非遗”让更多的人来继承并发扬光大。(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