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陈培森:盘坐潮绣帐帘后 手舞挥动百万兵

编辑:张慧霖

在三米见方的戏台上,表演者盘坐于潮绣帐帘后,通过三根铁枝操作身穿潮剧戏袍的木偶,演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脸谱是大吴泥塑、服饰是潮绣、唱腔是潮剧,从道具到表演,这一项集结了潮州三大国家级“非遗”的技艺叫做铁枝木偶戏,铁枝木偶戏本身就是国家级“非遗”,不免令人由衷地赞叹。

潮州城乡各地,每逢重要的传统佳节,居民都会请来铁枝木偶戏班,热热闹闹唱上两天两夜的戏,以此祈愿平安幸福。潮州铁枝木偶戏,由于脱胎自皮影戏,时至今日,潮州人仍然俗称其为“抽纸影”。宋代末代,皮影戏随着中原移民传入潮州,往后数百年间,潮州艺人的智慧,使它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木偶戏种。

入行33年,铁枝木偶国家级传承人陈培森见证了行业的起伏。鼎盛时期,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处处能看到铁枝木偶的身影。

3.jpg

继承父业

一提起铁枝木偶戏,陈培森总会骄傲地向人们叙述他的父亲,即便是自己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着“中国第一团”称号的龙阁木偶戏团团长,但是在他心目中,父亲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家。

陈培森的父亲陈细妹,9岁就进入戏班学习,后来成为戏班中有名的师傅,为了寻求铁枝木偶戏的发展,1984年,父亲自立门户,创办了龙阁木偶戏团,当时的成员仅有8人,却都是技艺高超的老师傅。龙阁木偶戏团创办的时候,陈培森只有十五六岁,还是一名初中生。课余时间,他经常到剧团打下手,有时还上台跑龙套,充当“家奴”“走鬼”之类的小角色。不过,就算是舞台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父亲的要求也近苛刻。

学习铁枝木偶,不用朝九晚五训练,全靠自觉和悟性。在陈培森眼中,学艺之路并不容易。初学时,陈培森父亲会先示范动作和台词,然后让他跟着学。每当剧团有演出陈培森就会跟着一起出去,偶尔能演上一些简单角色,边学边练。

苦练技艺

“木偶戏无书可循,靠艺人们世代相传。”陈培森说,铁枝木偶一般只在街头巷尾和农村舞台上表演,多以师徒相传形式传承,没有任何书本可以学,初学者全靠师傅口述和手把手教。

铁枝木偶靠三根铁枝操纵表演,操作时表演者左手握两根铁枝,右手握一根铁枝。铁枝可以360度转动,力度稍不如意,木偶肢体就会“塌陷”。长时间表演对臂力要求也很高。

位于台上右侧的叫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陈培森的父亲一般演正剧,陈培森则坐在旁边帮忙,同时默默将父亲的动作熟记于心。每次父亲需要人临时顶替一会,都是陈培森最兴奋的时候,因为他可以多练练手。

4.jpg

除了要保持演出动作的连贯性,对于陈培森而言,最难的是让僵硬的木头展现出柔软的身姿,有“人”的神韵。“花旦的步子要慢,武生要大气,每个角色都有讲究。”陈培森说。

刚开始学时,陈培森怎么也练不出花脸的霸气。为了掌握不同角色形态和气质,他私下找了老师傅补习潮剧的知识,神情、动作一个一个“磨”,慢慢找感觉,直到举着木偶再也不“脱臼”,陈培森才感觉到差不多练出来了。

想要操作好铁枝木偶,就要将自己完全代入角色,赋予木偶以生命,依照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演绎舞台动作。铁枝木偶戏有“表演不露手”的规矩,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没了雅观,操作者也必须穿长袖衣服,手不能伸到幕前被观众看到,“出现一点失误,父亲就会用‘剧筷’抽我的手臂”,开始他也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是那时候龙阁木偶戏团的名声早已在外,目睹着父亲和老艺人的执着,年轻的陈培森内心被深深触动。他暗自下决心,要学好这门技艺,把父辈的精神传递下去。

苦练效果明显,两三年后,陈培森便可以独立操作一台戏,《井边会》《柴房会》《杨八姐闯幽州》等经典潮剧剧目改编的片段信手拈来。

纸影兴衰

上世纪80至90年代,铁枝木偶戏曾盛极一时,在潮州市发展出十余个剧团,陈培森的剧团也戏约不断。陈培森说,当时一个村只有一两台电视机,村里流行看铁枝木偶戏、看潮剧,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处处能看到铁枝木偶的身影。

“祭祖、‘拜老爷’、祝寿、结婚、生小孩、办丧事等都会有人来邀请我们表演。”陈培森说,那时剧团曾到多地表演,每场活动都深受欢迎。

陈培森说,对于戏班人而言,戏令如军令。无论刮风下雨,剧团表演从来都是准时无误。从1993年开始,剧团多次代表中国到德国、荷兰、奥地利、匈牙利、泰国等国家,参加国际木偶节的文化交流活动,并获得白俄罗斯“别洛维日”国际木偶节创新奖、南斯拉夫第七届儿童戏剧节“艺术团体大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2.jpg

随着人们娱乐生活的多样化发展,木偶戏表演市场日渐萎缩,陈培森剧团也没能避免受影响。陈培森记得,90年代的时候,剧团一年约有150场演出,档期排得非常满,等到2000年以后,陈培森明显感觉到,观众变少了。

“有时候祭祀日的演出,第一场有人看,第二三场都没什么人了。”陈培森说,剧团演出一直保持品质,所以人手多,剧团的演出收费还包括了路费、伙食费,有时候一场演出下来收入还不够分。

后来,陈培森父亲离世。朋友们曾多次劝陈培森转行,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为了维持生计,陈培森不得不和别人合伙做点木材生意补贴家用。

创新传承

进入21世纪,虽然铁枝木偶戏仍有市场需求,但是演出少、收入微薄,加之习艺艰辛,又缺乏潮流感,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当。面对种种难题,陈培森意识到,要让传统技艺不落伍,就应该走出去,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继续改革创新。于是他多次到福建、四川等地,观摩其他木偶戏的表演,与各地艺人交流心得。

陈培森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也对铁枝木偶题材进行了创新,不仅将剧目选择范围从潮剧扩展到一些传统经典戏曲、教育以及历史题材,还将潮汕话改成国语,让更多观众认识这一技艺。

加入创新元素的铁枝木偶,让剧团也慢慢焕发活力。2012年,《西游记·收蜈蚣精》,一经亮相就引起轰动。此剧中,唐僧写字、悟空变脸、挥舞金箍棒等新技艺轮番登场,潮州铁枝木偶戏几近失传的“抽纸龙”“灭烛点灯”“草芯提缸”等绝活也是神奇出现,让观众们大呼过瘾。陈培森说这出《西游记·收蜈蚣精》可谓是全面展示了当代潮州铁枝木偶戏的看家本领。背后耗费的心血不言而喻,仅仅就是挥舞金箍棒这个动作,就足以让他“想破了脑袋”,对原本不能活动的木偶手腕进行改良,使之变得“灵活”起来。

1.jpg

近年来,潮州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模式,对“非遗”文化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发展。这几年,陈培森也感觉到市场在慢慢好起来,每年有大约100场演出,今年到现在已经有80多场表演。

“一是不想为了钱砸了父亲的招牌,二是身为传承人的责任。”2006年,铁枝木偶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培森也被评为铁枝木偶国家级传承人,这更加坚定了他做剧团的想法。

如今,陈培森更多的要考虑如何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的4个孩子都是剧团成员,剧团里其余的成员则是多年的亲戚朋友。陈培森说,孩子都有自己的主业,但也不妨碍剧团演出,但凡剧团需要,他们随时都能过来帮忙。陈培森在镇上的小学开了兴趣班,每逢周一、三、五去学校教学生上手把玩体验木偶,让他欣慰的是,如今三个班招收的68个学生中,已经有不少崭露头角。他相信,只要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乐于推陈出新,这门传统技艺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