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姚建萍:心凝聚于针尖 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
“一针绣出烟雨迷醉,一针隔山眼媚,又一针叶落思谁绣心中泪。”这便是与小桥流水人家、曲径通幽的园林同为江南代表和苏州名片的苏绣。
苏州刺绣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繁衍的古艺,以其旖旎之姿争芳于艺坛,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锦绣”。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以“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其实,每一针每一线的背后,都是民间艺术家默默无声的辛勤创作。这一针一线的背后,可是传承了千年而不朽的姑苏文明。
苏州镇湖是全国有名的刺绣之乡,这一产业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 ,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青春少女,没有不会描龙绣凤的。
出生在刺绣之乡镇湖的姚建萍,在那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姚建萍七八岁时就跟着母亲拿起了细小的银针开始学习刺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帮母亲穿针引线。不像有的女孩是迫于父母之命,姚建萍是因为喜欢,从刺绣里她得到的是独属于自己的乐趣。
她的苏绣艺术,特别讲究造型结构的和谐处理,构图表达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她大胆运用复杂丰富的色调,烘托出强烈而又斑斓的色彩效果;她巧妙处理光影明暗的自然转换关系,使作品虚实相衬,相得益彰;她特别讲究针法与丝理的结合,画理与绣理的结合,不同的针法与丝理的错综交叠,通过光线折射,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积累和创新,姚建萍在中国刺绣艺术史上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姚派艺术之路。
姚建萍从事苏绣艺术30多年,她的作品四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十余次获国际大奖,两次搭载卫星飞天归来,并多次作为国礼赠与外国政要及知名人士。她还为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安南、布什、伊丽莎白女王、希拉克等许多中外名人绣像并被收藏,被誉为“苏绣皇后”。
姚建萍的苏绣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
“我开始绣我的第一幅人物肖像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这幅作品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反复研究,无数次修改,凭着一股冲劲儿和毅力,历时8个月完成。”1998年,姚建萍带着这幅作品进京参加中国(国际)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许多老辈人在作品前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不懂得如何做买卖,我只懂得刺绣,虽然做老板赚得比做刺绣研究多很多,但是我觉得自己精力有限,一心不能二用,所以还是选择只做我最喜爱的刺绣。”
抛开外界的冷嘲热讽,姚建萍躲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我并没有退缩,我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用作品服众。”姚建萍说自己有个“臭毛病”,就是越难的事情,她越有兴趣。“98%的人不愿碰的事情,我愿意;98%的人愿意做的事情,我尽量回避。”
正因如此,在随后的20多年的刺绣生涯里,姚建萍用连自己都难以估量的毅力完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苏绣精品。她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带领着一支“体制外”的精良团队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姚建萍说:“刺绣,是一种修行。心凝聚在针尖上的时候,人的呼吸也均匀了,眼睛是越用越亮。在绣发际眼眉这些细微的地方,一根丝线要分成128丝,这需要以128分之一的线那么细的观察力去观察。就像把1分钟化成了128分钟,时间都为你放慢了。优雅、淡定、坦然、安静,是刺绣给女人的丰富馈赠。 ”
气定神闲,仿佛整个世界都突然安静了下来。
一针一线,化为永恒。
姚建萍在人生的下半场开始了自如的游走,她的传奇还远未结束。(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