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旺堆:藏靴匠人的心声

编辑:张慧霖

鞋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类历史长河中究竟是谁发明了鞋,现在仍无从查考。但历史上“制鞋”高人却层出不穷,如著名的“谢公屐”,就是大诗人、著名登山爱好者谢灵运发明的;高跟鞋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发明的……也许是巧合,藏民族制鞋名人也大多是男子。现在小编向大家介绍这位石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靴制作传承人旺堆。经他手做的藏靴五彩斑斓,引人入胜,看上去件件是精美的艺术品。

2.jpg

旺堆是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靴制作传承人。旺堆的家在尼木县塔荣镇雪拉三村。据旺堆介绍,他们家世代是藏靴制作匠人,到如今自己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他从17岁就开始跟父亲旦增欧珠学习藏靴制作,至今已学了17年。17年,对于人生而言,已是不短的时间;但旺堆坦言,自己也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

4.jpg

在过去,藏鞋是藏族地区人们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过一个人所穿的鞋子能判断出这个人的职业和社会阶层。藏靴、鞋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松巴拉姆”、“嘎洛”鞋、靴子和“嘉庆”等。靴子大致分三种:黑色平绒布和牛皮相间作腰的称为“热玛鲁”;用绒布作筒的称作“布江”;鞋腰全部用皮料做的皮靴叫做“过瓦居尔达”。靴子的颜色以黑色居多,早期的具有典型的蒙古风格。而“嘉庆”是藏鞋中的高档品,藏语里是“虹影”的意思,鞋面及鞋腰上的两组线条恰似美丽的彩虹,底子很厚,用优质毛毡叠加,保暖结实。目前售价在九百元以上的“嘉庆”鞋过去多为上层官员专用。藏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分左脚和右脚。这是因为生活中有的人腿脚有毛病,有的人拖着脚走路,所以有的鞋底左侧坏得快,有的右侧坏得快。藏靴的好处就在于一看到任何一侧有磨损,就可以把鞋子调换一下,可以继续用很长时间。


旺堆说他做的藏靴叫做“松巴拉姆”,制作靴底的原料为“孙玛热杂”,一种麻类植物。“孙玛热杂”浑身都是宝,其果实可以用来炼油。制作藏靴的原料是它的杆茎,每年秋收过后,农闲时家人就到附近的山上把“孙玛热杂”砍回来浸在水中,数日后将其捞出晒干;洒干后,用木棍将其拍打成“棉花状”,然后抽出纺成线。

5.jpg

“孙玛热杂”的线多用来纳鞋底。用“孙玛热杂”纳出来了的鞋底结实耐穿,且经水浸泡会越变越硬,更结实,深受农牧民欢迎。几厘米厚的鞋底需要用锥子扎一个穿,鞋底要纳的密实,旺堆手上老茧满满。


此外,牛皮也是鞋底的主要原料,有的纯用牛皮做鞋底,有的将牛皮钉在“索姆热扎”鞋底上,一般底高2厘米左右。为了让鞋底更柔软,有时制靴者也会在将毛毡等衬在鞋底间,以增加靴子的保暖性。


相比纳鞋底而言,做鞋腰、鞋面就是细活了,制靴技艺也大多体现于此。鞋面上一般要绣上许多精美的图案。一般以花朵为主,相对而言女式靴子花朵较多,男式靴子花朵少,也有一些男式靴子鞋面上不绣花朵,唯求素雅。


屋中放着一个装满茶叶渣的大铁锅,旺堆解释说,过去人们用马粪泡皮料,现在马粪不好找,改用大叶茶渣。泡好的皮料剪成鞋底样,与提前粘好的麻布和毛毡钉在一起。麻布和毛毡必须盖住并明显大过皮底,因为麻布和毛毡是鞋底也是鞋帮的一部分。

3.jpg

藏靴最难做的部分就要数扎鞋底了。几厘米厚的皮鞋底需要用锥子一个个扎口,用针一个个穿线,完全是手工活,工人们手上全是水疱和伤疤,用多厚的顶针都不管用。相比而言,做鞋腰和鞋筒就比较轻松,有些部分还能用上机器。鞋底做好之后和鞋腰、鞋帮缝在一起还不算完工,还要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把鞋里撑起来,这样才不会变形。


旺堆希望村里年轻人多来跟自己学习技艺,把“雪拉藏靴”做大做强,带着大家致富。“做藏靴收入还不错,但很辛苦、很累,所以至今没人来学。”这让旺堆很是头疼苦恼,他说:“村里也有极少数人家在做藏靴,多是单打独斗。这样不行,得联合起来,大家一起干。”他希望更多的人能把藏靴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