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徐竹初: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编辑:张慧霖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市渐进至乡镇,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艺术。

4.jpg

漳州木偶

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技艺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方式为主。2006年,漳州木偶头雕刻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徐竹初被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9.jpg

漳州木偶头雕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竹初

徐竹初,1938年出生,福建漳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是徐氏木偶头雕刻第六代传人。几十年来,徐竹初汲取众家木偶雕刻之长,将传统漳州木偶布袋戏中的一百余种木偶造型发展至如今的几百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漳州木偶雕刻艺术的无限魅力,共同走进徐竹初的偶人世界。

在刀尖上舞动的世家

徐家是木偶雕刻世家,其祖辈以雕刻、经营佛像和木偶为生。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徐竹初的先祖徐梓清(1768-1858)就在漳州开设了一家名为“成成是”的木雕店铺,后历经徐和、徐骆驼、徐启章、徐年松(1911-2004),直到第六代徐竹初,以及第七代徐竹初之子徐强。徐年松的木偶雕刻相对写实,技艺高超,名重一时,和泉州的木偶大师江加走并称“南江北徐”。可以说,徐竹初是听着刻刀在樟木上滑动的声音长大的。徐竹初十岁就开始学习木偶雕刻,他的本领全靠一点一滴从父亲那里刻苦学来。

1.jpg

徐氏祖孙三代,中间为徐竹初

1955年,徐竹初的作品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特等奖,这一获奖经历让徐竹初一举成名,有关部门还为他拍摄了专题片《少年雕刻家徐竹初》。中学毕业那年,徐竹初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央美院要破格录取他。正当此时,徐竹初的母亲去世了,加上家中贫困,原本可以破格就读中央美院的徐竹初听从父亲的意愿,进入漳州工艺美术社工作。

5.jpg

徐强在雕刻木偶

徐竹初潜心学习木偶雕刻,肯于钻研,悟性又高,他的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后来,徐竹初进入漳州市木偶剧团,成为专业的木偶雕刻艺人,这一干,就将近半个世纪,还把这技艺传给了儿子徐强。如今,父子两人一直在摸索如何能更好地延续漳州木偶这项民间艺术。

功夫靠一点一点积累

徐竹初经常挑灯夜战,家中的坯木被他的刻刀削灭殆尽。因为雕得入神,头发曾被灯火烤焦。在技艺尚不娴熟时常常会滑刀,鲜血把一个个木偶头染成了“关公”。看戏、听书、逛庙,看古书、画册、戏曲脸谱,都能令他入迷。看的听的多了,脑海里形象的种子就多了,创作也就自由了,这些为他塑造栩栩如生的木偶形象提供了生活源泉。

漳州布袋木偶戏属于“北派”木偶戏,徐竹初的木偶雕刻也呈现“北派”风格,强调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注重内在神情性格的表现,突出“以形写神”。因此在落刀前,他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所刻画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好恶,思考成熟才下刀,故其刀法有力,形神兼备,韵味十足。

8.jpg

看戏、听书、逛庙,看古书、画册、戏曲脸谱,常常令他入迷。看的听的多了,脑海里形象的种子就多了,创作也就自由了,这些为他塑造栩栩如生的木偶形象提供了生活源泉。从艺几十年来,徐竹初始终致力于对木偶雕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形象的理解和情感灌注到作品中,赋予它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他刀下的木偶充满了生命感。

3.jpg

徐竹初木偶头作品《八家将》

徐竹初的作品采用的是传统的制作材料和工序,木头用樟木,上色用传统矿物质颜料,每一件作品都严格按照祖传工序制作。一件作品通常需要十几道工序,从材料、工具到雕刻、糊裱,再到最后的彩绘,一丝不苟,被誉为“小器大作”的典范。对于人物角色的表现,能够兼顾舞台表演和审美欣赏的双重需求,张弛有度、惟妙惟肖。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徐竹初的木偶雕刻名扬海内外。他不仅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还能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其中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率真、精致、优美,神态各异,生动传神。他的木偶作品曾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还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被誉为“活的文物”“东方艺术珍品”“中华一绝”。

7.jpg

徐竹初在指导学生雕刻木偶头

父子联手 匠心传承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漳州的木偶雕刻一直沿袭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漳州木偶雕刻已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和父辈相比,徐强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又有所不同。徐竹初父子一直的心愿就是想多培养一些学生。尽管木偶雕刻承载着世界无数惊叹的目光,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从来都是顽强而又脆弱的。要学的精,就要有耐心和恒心,要耐得住寂寞,祛除浮躁的心态,抵制外界的诱惑,要深入领会其中的奥妙。但是现在愿意踏下心去学的年轻人毕竟少,仅仅学到皮毛,真正能传承艺术精髓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过,徐竹初父子并未灰心,依旧坚持钻研木偶雕刻艺术,坚持带年轻人,希望把这门传统艺术一直发扬传承下去。

另外,目前除了演出外,徐氏父子还不断拓展市场,如尝试作为旅游产品、民间工艺品等。虽然还处于市场的试探阶段,不过对于逐步打开国内市场,他们表示,漳州木偶戏要扩大生存空间,就要闯出一条别样的路,再艰苦也会坚持。路,总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成绩也是一点点积累的。如今,漳州木偶也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开阔属于自己的舞台。(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