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向书兰:一泡清茶 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淬炼

编辑:张慧霖

5.jpg

恩施玉露茶

一杯恩施玉露茶,以“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青翠的茶叶在杯中沉浮、舒展,袅袅的清香,让整个房间多了一些素雅。

“恩施玉露”是中国现存唯一的蒸汽杀青针形绿茶,它产自湖北省西南端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制作技艺始于清朝康熙年间。1945年,恩施玉露远销日本,自此名扬于世。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3.jpg

湖北恩施茶农采摘茶叶

“恩施玉露”曾称“玉绿”,因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后改名“玉露”。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非常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叶底色绿如玉。

学海无涯 不断淬炼制茶技艺

向书兰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第十一代传承人,他是一个50多岁的土家汉子,学习制茶已有36年,现在是恩施市一家茶业公司的骨干技术工人。向书兰最开始做茶的时候,只有15岁。向书兰的父亲也是制茶人。从小,向书兰就觉得把一包包的青叶变成一盒盒、一袋袋的茶叶很有趣,于是常常偷跑进车间里摆弄,没想到这一摆弄就是36年。

6.jpg

恩施玉露第十一代传承人向书兰

最开始的手工制茶有许多缺陷,常常出现鲜叶变红、茶叶不紧细圆直等情况。向书兰苦苦地思考,和其他几位恩施玉露传承人一起反复实验,还请来了茶叶专家,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专家教授的每堂课向书兰都不落下,他将理论知识的点点滴滴都记在笔记本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的制茶水平,还将工作中的疑惑认真地向专家请教。“这些理论知识让我研究制茶技术的方向更加明确,少走了很多弯路。”向书兰说,“我以前只知道按照师父教授的手艺做,至于为什么这么做,连师父也不是很清楚。”通过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现在他知道为什么需要蒸青的这道工序,知道了什么叫“酶”以及什么鲜叶做出的茶品质最好。

为了避免鲜叶变红,向书兰和专家一起守在蒸青时的灶台前,不断地实验,通过闻味道来判断蒸青的火候。为了让茶叶达到精细圆直的标准,向书兰反复地揉搓,不断地试验,寻找最佳的手法。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分为蒸汽杀青、扇凉、炒头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等工序。由于恩施玉露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外形紧细圆直,颜色绿润,汤色绿亮,香气清高,在市场上极为走俏。但是,制作过程复杂,即使手艺娴熟、技术规范,每个制茶者工作12个小时也只能制出20斤恩施玉露。

1.jpg

恩施玉露手工制茶成品

苦累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传承急需接班人

向书兰由于长时间的揉捻茶叶,手上布满了一层又一层的死皮,手上的老茧和伤疤更是不堪入目。因为手工制茶不能戴手套,也不能用工具,在温度高达120℃的焙炉上,制茶者只能用手在茶叶间翻炒、揉搓,一不小心手上就会烫出水泡。“这种苦累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向书兰说,由于恩施玉露制作过程长时间站立、熬夜、容易烫手等原因,年轻人很少愿意去学习这门技艺,而有些年轻人虽然掌握了技艺,但是最终也不愿选择从事手工制茶。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了几百年,愿意坚守的人不多了,像我们这个年纪,会做手工玉露的不到10人。”向书兰说,“这种苦累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由于制作过程复杂、长时间站立、熬夜、容易烫手等原因,年轻人很少愿意去学习这门技艺,而有些年轻人虽然掌握了技艺,但是最终也不愿选择从事手工制茶。

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向书兰一直都在努力坚守,即使满手的水泡也不能挡住向书兰对制茶的热情,忍着疼,继续坚守在恩施玉露的手工制茶的一线。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物色几名合适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