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萨银花:把歌传给小孩子们,下一代才有歌唱

编辑:问道

在侗语之中,人们将那些守护山川、庇佑寨子的女神称为“萨”,“萨”就是祖母的意思。而在贵州省从江县小黄侗寨中,最受尊重的老祖母就要数潘萨银花了,她是小黄侗寨的名片,也是侗族大歌的名片。

潘萨银花,小名太英,又名玉新,是土生土长的小黄人,她出生于歌师世家,在歌声里出生,在歌声里长大,在歌声里嫁人,按村人的话说,她从小就是注定要成为一名歌师的。萨银花的奶奶、婆婆、妈妈、伯妈都会唱歌,除了侗族大歌,还唱小歌、牛腿琴歌、琵琶歌。萨银花天生聪慧,是唱歌的好材料,不用专门去教,听常人唱几遍,便能学会。她天赋好,嗓音出众,一首歌低音也能唱,高音也能唱,别人都是师傅教什么样,就唱成什么样,而萨银花是随便哪种曲调都能张口而来。

5岁的时候,萨银花开始跟着母亲唱歌。13岁时,就在寨中歌队当了“赛嘎”(大歌队中主唱高声部)。17岁那年,萨银花随寨中男女到黎平肇兴吃相思,在鼓楼与腊汉(侗语“小伙”)对歌,经过三天三夜,将肇兴所有的腊汉都对了下去。

5.jpg

18岁,萨银花嫁了人,嫁给了小黄寨中一个叫潘显文的书生。婚后,她开始向本寨的男女传授侗族大歌。那时,生活很清苦,白天要到生产队劳动,晚上回来还要照顾丈夫孩子,但萨银花从未搁置唱大歌的事业。她爱唱歌,要把歌声教给周围人,传播开来,传给后代。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萨银花常常应邀到周围的村寨,甚至附近的县传授大歌,这是那个年代留给她最美好的技艺,也是当时最为自豪的事。

萨银花四十岁那年,丈夫因病去世了,她自己一个人拖着三个孩子生活,耕田、犁田、收割,这些重活都是自己咬着牙坚持。她没有选择再嫁,她说有歌声陪伴自己就够了,白天在地里干活,夜晚就到鼓楼教歌,唱歌,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

如今,她教歌已经教了几十年,从她门下走出的“弟子”有1200多名。弟子们走出村寨,走出县城,把歌声唱到了全国各地,唱到了国外去,获得奖项无数。如今,“小黄十姐妹”“小黄九朵小金花”的名声享誉世界,其中多数队员都是萨银花培养出的“女弟子”。

今年,萨银花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但她对歌声的爱还如十八岁那年一般热烈。她在家中办歌堂义务传歌教歌,远近村寨只要是想学侗族大歌的年轻人都会到萨银花那里去,她都热情欢迎。

6.jpg

这些年她所学所创的歌有2000多首,侗族没有文字,很多歌词不好翻译成普通话,萨银花全都靠心记。自从成为非遗传承人以来,萨银花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传授侗歌这个事业之上。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说:“我要继续把歌传下去,传给小孩子们,下一代才有歌唱。”

寨外山坡上的枫香树,越到秋季越发灿烂,火红的叶子仿佛团团烈火,照亮整个荒原。萨银花,以及像她一样承载着文化传承使命的非遗继承人们,他们的生命也如同美丽的枫香树一般,愈逢夕阳愈加灿烂,愈入深秋愈加精彩。(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