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丨刘永安:时代变了,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不能丢

编辑:问道

“梨园弟子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但过重阳风雨后,村村演戏赛秋成。”这是清朝诗人邓大猷的一首《竹枝词》。词中描绘了旧时乡间艺人,走村串户表演傀儡戏的场景,现代人可能大多对此感到陌生,但对于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来说,这种生活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

73岁的刘永安,从小便与布袋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听着布袋戏出生,看着布袋戏成长的——这是整个家族的传承,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当地很有名气的邵阳布袋戏艺人。从十五岁初中毕业以后,刘永安便跟着父亲外出卖艺,走南闯北,一奔波就是一辈子。

1.JPEG

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

小时候,没什么传承的概念,只知道这手艺家里祖祖辈辈都会。据说,元末明初的时候,刘氏先祖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全家来到邵阳一处叫燕窝岭的密林,落地生根。先祖多才多艺,能演傀儡戏,务农之余便到附近村镇表演,深得乡邻认可,于是便一代代传了下来,演变成了著名的“邵阳布袋戏”,如今已有六百多年。

刘氏家传的布袋戏,只需一副戏担,放下肩来便是戏台,生旦净末丑尽在其中。因为行头简单,表演诙谐,深受人们喜爱,旧时大户人家有了红白喜事,都要专门约布袋戏艺人前去表演,远近乡民聚集观看,可谓盛况非常,因此收入也非常可观。在最鼎盛的时候,整个家族有上百副戏担,最远要跑到河南、福建等地演出,俗话说“衡阳渔鼓祁阳戏,邵阳南路耍把戏”,其中“耍把戏”指的就是邵阳布袋戏。

刘永安常常怀念布袋戏旧日的光彩,谈到老年岁,电视机还不普及,那时布袋戏是最受欢迎的,每到重大节日,各个大队都要包几场。一场戏5块钱,有时用一斗米代替——在当时来说,演出费已经很丰厚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项艺术活,靠的是天赋和手艺,表演获得的满足感是难以替代的。

到了演出的时候,村民聚集过来,艺人就成了焦点。在众人注视之中,摆上八仙桌子作为舞台,爬进布棚中,一个人将《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孝打虎》等缓缓唱来,唱得入戏,自己都陶醉了,三尺戏台便是天地,布棚外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唱罢,喝彩声、掌声响起,钻出布棚看到的都是笑脸,仿佛自己带来了世间的一切欢乐……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

3.JPEG

布袋戏演出

当然,要得到观众的认可,也需要“十年台下功”。刚开始学,刘永安每天白天跟着父亲赶路、表演,晚上还要回去学唱词、舞动作,没有几年的苦功,继承不了前辈的衣钵。走乡串户表演听起来潇洒,其实很苦。“最困难的是睡觉。有的村民心好,会让我们留宿一晚。但常常只能住在庙里,或者找一个废弃的祠堂。”刘永安说,“戏担不仅是唱戏的道具,也是路上的所有家当,这就是晚上的地铺和被子,要是遇到阴雨天白天被淋了,那晚上就要受冻了。”

最难熬的年代是“文革”时,那时不让唱布袋戏,父亲和刘永安被迫“转行”到人民公社杀猪。杀猪比唱布袋戏省心,收入也高些,但父亲还经常偷偷跑出去给人表演,刘永安当时很不了解,如今才体会到父亲的那种心情: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得珍惜,这副担子挑上了你就不能随便丢下。

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祖传下来的秘技越来越没落了,如今整个邵阳地区,继续从事布袋戏演出的人也没有多少了,整个刘氏家族还不到十人。想到这些,刘永安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吐到空中,烟雾在空气中逐渐散掉,他意味深长地叹息:“有些东西没了怪可惜的……”

随着国家开始重视“非遗”,邵阳布袋戏也得到了专门的保护。从2003年开始,邵阳市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抢救布袋戏、保护其传人。2005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派出摄制组来到邵阳,专门拍摄邵阳布袋戏的艺术专题片。2006年5月,邵阳布袋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财政下拨专款用于邵阳布袋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如今,73岁的刘永安给自己定的最大任务就是将自己孙子,也就是表演布袋戏的徒弟培养好。儿子年纪大了,没能和自己正式学布袋戏,刘永安有点儿遗憾,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培养孙子身上,他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在我这一代丢失了!”

(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