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牙的自来红 老北京的念想儿丨寻找消失的老北京(一)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延传下来,便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可你知道老北京人最爱吃的是什么月饼吗?
家住北京通州区的杨大爷一大早便到离家不远的稻香村店,特意买了五块自来红月饼、五块自来白,准备在中秋节当天和家人一起品尝、赏月。这个在他家人看来都有些“固执”的习惯,却被杨大爷保持了50多年。
自来红、白来白月饼,还是有典故的。传说某年北京闹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广寒宫中嫦娥仙子命专门为她捣仙药的玉兔下凡,救治疾苦百姓,即兔爷。兔爷用红白两种药治好全城百姓后返回月宫,这两色药便演化成自来红月饼、自来白月饼。
上点年纪的北京人都知道,以前月饼的种类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只有自来红、自来白、提浆、翻毛四种,但如今提浆、翻毛两种月饼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剩下自来红、自来白。过去在老北京城里的老字号糕点铺正明斋可以买到自来红、白月饼,随着北京的各种改革变化,这样的老店已经销声匿迹了。
想象着它的味道,我也买了几块尝尝。说实话,作为现代人还是更加喜欢广式月饼的酥软,这自来红、自来白月饼到底是什么味道?
关于自来红月饼,有一段相声是这么说的:
“有一回我出差去外地,临时有事,坐长途汽车回来了。离开车还差五十多分钟,我寻思去买点吃的。进商店一看,糕点不错,买了一斤自来红,没想到出门的时候,一迈门槛儿,被铁锨把儿绊了一下,人没摔着,但点心包儿破了,掉出来一块儿,我这刚要捡,来一辆车,车过去我一瞧,没碎,进地里边儿去了,跟地一边平。拿冰棍的棍儿撬不出来,一撬就折,正发愁呢,旁边人递过来一江米条,一撬,出来了!”
相声虽然讽刺意味浓了点儿,可我确实也是这样的体会。正如周作人先生抱怨的那样,自来红月饼可算不上好茶食。饼皮往往特别硬,一咬开皮儿厚、馅儿少不说,还特别咯牙。里面主要是糖,融后再结也是邦邦硬,吃起来十分辛苦。
但不管是自来红还是自来白,都是杨大爷的最爱。之所以如此情有独钟,作为地道的“老北京”,用杨大爷自己的话就是,这月饼中的念想儿,“充满了儿时的记忆”。那时生活条件差,月饼绝对是孩子们最好的零食,但由于数量有限,只能几个人分一块月饼。由于东西珍贵,不舍得一次吃完,每天只能掰一点点,把剩下的再包起来,留着第二天吃。“那时,只有逢年过节孩子们才能得到些零食解馋,所以对当时的那种味道,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现如今,杨大爷也当上了爷爷,享受着天伦之乐。在他看来,现在在北京的市场上几乎都是广式月饼的天下,传统的老北京月饼几乎很难找到了,统一的成品馅买进来机器一加工就行,大部分广式月饼基本上都是一个厂家的馅料印上不同品牌的饼皮而已。稻香村这样的京城老字号在刚开始做自来红、自来白的时候,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这几年的月饼大战后,都走味了,也踅摸不回去了,但他多年保留下来的习惯依旧没有改变。在杨大爷看来,如今自来红、白月饼蕴含的味道已经超越它本身的味道,也就是吃着这样简单馅料的月饼,才能回忆起儿时一大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场面。(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