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用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从原来单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转变为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变化需要创新文化育人,将大学文化、工业文化、职业文化、传统文化、自然文化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打造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模式。
今年两会上,中国智造、工匠精神等话题再次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而中国职业教育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发展高职教育,打造工匠精神
我国高职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不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存在重大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技能本位”,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课程开设数量较少,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二是重眼前就业,轻长远发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指导下,部分高职院校狭隘地把就业教育等同于高职教育,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三是重专项教育,轻系统设计,部分高职院校将文化育人片面理解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各种专项文化活动,资源分散,缺少系统顶层设计。
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从原来单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转变为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变化需要创新文化育人,将大学文化、工业文化、职业文化、传统文化、自然文化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打造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模式。
创新育人理念,强化校企合作
厚植大学文化,首先要坚持一个方向,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其次是凝练一种精神,即在人才培养中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和行为养成等各个环节,并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文化心理。再者是创新一种理念,即“三为”育人理念。引导学生踏实为人、用心为事、积极为业;引导学生为有品德之人,有品质之人,有品位之人;引导学生学习为事之能,培养为事之术,掌握为事之道;引导学生立业、乐业、创业。
另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企合作规模越大、关系越密切,效益越突出。各职业院校要加强与定点合作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可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如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发展规划的制定。各教学单位要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把校企合作工作抓细抓实。要进一步落实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工作。同时,向学校及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效果调查和评价,对企业提供的实践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招生方面,一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对学生开展培训,使其达到企业生产基本要求,实现就业;二是学校面向企业接收在职职工,针对工作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开展短期培训,满足受训职工技能提升、岗位转换等方面的需要。
学校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真实环境中培养人才,将职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辟职业文化融入学校的主渠道,按照“真实企业”的规定组织实践教学,从着装、规程、奖惩等方面都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养成规范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实现把职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着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实效性
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一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耳濡目染。三是将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建设,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四是将传统文化渗入学生行为养成,广泛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我们提出彰显自然文化,一是指涵养自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用正确的规律、规则、方法来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追求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构建绿色、安宁的自然环境。二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校园景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让绿色的行动观念注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