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镇 一本书 讲述“这就是我想要过的生活”

编辑:尚明

编者按:


有这样一个小镇,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居民们是用一种儒家的人文理念构建整个社区的精神共同体,力求打造“以人为主、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的人文小镇,镇内民风良朴,邻里互助如亲。这个理想中的家园就是位于福建泉州的一个人文社区聚龙小镇。

家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家却不应仅仅是价格昂贵的水泥盒子,它应该温暖、安宁,应该有人情味儿。

心安之处是故乡。聚龙小镇是一帮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共建起来的,它让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的我们惊讶:这不就是我想过的生活吗?

嘉宾对谈_副本.jpg

嘉宾对谈。主办方供图

1月7日,“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读书沙龙在北京举行。《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一书作者车凤、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等专家、学者就小镇文化生态等问题展开探讨。车凤表示,自己一直特别渴望能在生活层面上感受、体验文化,“比如它在今天留下了什么?还有哪些依然会作用到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活中?”

车凤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作家,《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是她与作家王树兴合著的一本书,其中记录了有关聚龙小镇生活模式的对话,以及小镇居民们的感人事迹。据沙龙主办方介绍,聚龙小镇是位于福建泉州的一个人文社区,力求打造“以人为主、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的人文小镇,镇内民风良朴,邻里互助如亲。

中国致公出版社社长王舜平介绍,《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是来自聚龙小镇的调查报告,“很多读者看了该书后,都会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地方,适合自己心的安放”。

读书沙龙现场读者_副本.jpg

读书沙龙现场读者。主办方供图。

“作为知识分子和大学的一位老师,其实我一直有一种‘坐而论道’的感觉。”车凤透露,自己一直特别渴望在生活的层面上感受和体验文化,“中国文化建立在古老的农耕文明之上,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和西方社会不太一样的:我们喜欢人与人的亲密感,认为人和人之间要互相依赖和扶持”。

车凤博士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小镇,尤其关注其在传统文化层面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她认为聚龙小镇的示范意义包含了一种返本开新的结合:比如小镇的信用良品店反映了中国君子的慎独精神和西方契约精神的结合;比如小镇最早在整个地产行业,创建了“业主文明公约”——每一个来小镇购房的人,在购房之前要与小镇签订文明公约。人们的价值观、人文理念趋向一致,有了价值认同,才有可能能形成这样一种集体人格,真正把小镇精神沉淀下来,并传承发展下去。

在与媒体的互动环节中,车凤博士解释了她对“中国式家园生活”的理解。她认为,城镇化进程使得中国社会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的社会,改变了原来人与人的相处模式,而建立在古老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喜欢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和守望互助。“人而能群,群而能神”,国人以群体生活为文化起点,对“群”的概念非常默契。小镇倡导“家文化”,以家人互称,把社区作为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几乎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以一种东方式的人伦温情,呼应了古老的文明风尚,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小镇人身体力行,用儒家的人文理念构建了整个社区的精神共同体。孟子讲的“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亲亲,首先一个人对自己身边的亲友好,这是自然的也是可行的;到仁民的层次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到“爱物”的层面才会达到张载所说的“民胞物与”——以天下人为同胞,以自然万物为伙伴。中国式的家园生活与“家文化”紧密关联,聚龙小镇倡导和践行的也是家文化。

车凤表示,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聚龙小镇的样本,给大家提供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延伸阅读:

梁庄之后——读《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作者:沈辉 宋丽丽  来源:学习时报

这些年,一些以《中国在梁庄》为代表的非虚构作品,常以大变革中农村、小城市社会剧变为题材。从梁庄式的落寞留守到再也回不去的涪陵白鹤梁,大多表达的是忧伤与哀痛。文化学者车凤和作家王树兴合著的《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对这一惯常手法作出了新鲜的反拨:在新一代社会大迁徙大流动之后,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新的社区、创造新的生活,未尝不是在打造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寻根之旅。

中国社会传统中在意“故土难离”,重“叶落归根”,崇尚“衣锦还乡”,讲究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中,位于福建省惠安县西部聚龙山麓的聚龙小镇也许就是这些新移民的最美之“方”。我们经常在人口管理工作中看到一种统计数据,分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而聚龙小镇的居民们,很难用这种惯分法描述,更不能用所谓“流动人口”来定义,小镇的人已经结束“流动”,突破了根深蒂固的原乡情结。说他们是新移民,是因为这个小镇居民来自数个国家、国内数十个省份。大家拥有不同的身份、收入和文化教育背景,但有一个共同点,最终在聚龙小镇安居,心有归属。一位小镇居民总结得好:在这里,有动物、植物、土地、家人、朋友和爱。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家王树兴和车凤博士全方位参与到居民的日常活动中去,倾听和了解小镇生活细节,积累了大量素材,梳理与解析小镇被热爱的个中深因,当然作家本人也毫不掩饰对小镇生活的热爱,文字基调明朗如小镇上空的蓝天白云。虽是非虚构,但通过作品,我们完全能体会到作家的立场:这些小镇居民亲近的土地与环境,是新的乡土,新的气象,是主动选择自我营造的乐土。那些回眸故乡涕泪横流的离怀别绪,那些进城之后仍作弱势群体的孤寒无助,被这些小镇居民们喜出望外的奔走相告、开开心心共建新家园的炙热情怀取代了。

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那些对于庸常人际关系架构起来的安全感的留恋,在小镇被生生捏碎了。年轻一代组成的物业管理委员会或各种文体社团,老中青少皆参加志愿者组织,业主一大车一大车捐赠时鲜蔬菜,甚至有人捐赠活禽,每天都有来回摆渡的爱心顺风车,每年端午中秋都有“百桌千人邻里宴”,这些不是临时作秀,而是日常生态。“小镇没有陌生人”,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这个大社区重构了小镇的社会组织、人文生态、文化秩序,他们主动编制了自治契约,人人自律、他律,割除了熟人社会病,居民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基层政府部门作为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成为一种新的社区治理范式,这才是小镇可持续性发展最重要的内在支撑。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其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发生变化都是不可逆转的。放弃刻舟求剑式的呆板或许才有诗意栖居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完整展示了聚龙小镇作为一个“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内在魅力,为社会大变迁、人口大流动提供了有启发意义的参考。

在聚龙小镇,无人是孤岛。我们看到的是人际关系和社群制度的解构与重组,是为消除认同焦虑而积极主动建构的新型社区文化格局。爱心义工社、文明督导团、全程自助购物自助结算的信用良品店,物管人员的勤政聚会,业主们每天组团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学校、书院、音乐文化等各类场域发挥的作用,无一不在言行、精神上塑造着和主导着新的小镇人格,这是一种新鲜活泼的创造力旺盛的民间源泉。

人类学家布尔迪厄曾说,作为超个人的社会文化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社会结构和个人的关系在实践中互动,实践中的人们又在某种程度上再造了文化和社会秩序。每个人的血脉都流淌在无法切割的传统中,又带着自己的前史来到新的生存地,其能够增加新的内化和外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浸淫其中的文化,聚龙社区文化既是手段,也是新的目标,培育出新的社区习性,自觉涵养着新的家文化和社区文化,通过多元化的兼收并蓄形成了新的“小传统”,不断给小镇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本书中展示的人们对于小镇五千多户居民大社区的认同感、凝聚力,体现了对原生家庭、原始故土的执念的超越。由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设想,在有破有立的时代,那些千千万万个梁庄后人们,走出家乡之后成为新移民,像蒲公英的种子漂泊迁徙,有的上升,有的沉落,如果有更多的人真的“已经回不去了”,他们中无论是打工者、生意人,还是教师、大学生,等等,能否愈合离乡背井的伤痕,或者也可以平等自主地参与到落脚点的社会治理中去,换一种新人生姿态,选择另外一个聚龙小镇,营造新的生活、新的人生、新的家园?这难道不是一种崭新的乐观的选择?

这应该是我们乐见的梁庄之后。

附:《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_副本_副本.jpg

作者:车凤 王树兴 著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简介]

车凤,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在校开设《儒道经典与人生智慧》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著有《中国新闻媒体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一书,曾在《光明日报》雅趣版开设专栏。近年来为多家国学教育机构、书院、房地产企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 。曾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工作。

王树兴,江苏高邮人。小说家,畅销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以风趣的故事讲述、传神的人物塑造、绵密的叙事肌理著称。已出版《国戏》等三部长篇小说,部分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咏而归》正在拍摄中。在《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多家文学期刊上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并获得多项奖项。现旅居北京、扬州等地。

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推荐——

本书关于聚龙小镇的生活模式的记述和对话给我们提供了新时代社区生活的一个坐标系。聚龙小镇作为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样本,其中承载了创建者、参与者和无数在其中安居乐业者的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小镇是对“小国寡民”和“大时代”“大国小民”等生存方式的超越。当代人遭遇的危机和新生可能在其中都有线索,二位作者的对话本身也具有张力。如何过好日子,如何生其心并安其心,如何安顿?相信读过的人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