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论衡·文化丨90后眼中的传统文化打开方式
编者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各种类别的文化讲堂,各种题材的历史著作,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但随之而来,传统文化该如何守正出新?尤其是对于90后、00后人群而言,传统文化到底该怎么“打开”呢?请看本期《问善》。
要点速读:
●听听歌,哼哼曲,顺带着就把长篇古诗文“拿下”,才是最好传承。
●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所以很容易让人喜欢上传统文化。
●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
●传统文化的“打开”如果一味追求解构的狂欢,很可能捡了衣裳、丢了灵魂。
方式一:流行歌,“哼哼”中已把长篇古诗文“拿下”
在许多90后看来,古风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深刻影响着自己的审美、兴趣以及工作、生活。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都不再盲目热爱外国的文化,我们会热爱自己的历史文化,支持自己的动漫,只不过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喜爱和坚持,用年轻人独特的方式去融合、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比如最近,一名90后和小伙伴就把《琵琶行》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网络,便被不少网友封为“高三语文必听曲目”。许多00后高中生甚至感叹:“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能不能出个高考语文背书系列,把古诗全写成歌呀?”而听听歌,哼哼曲,顺带着就把长篇古诗文“拿下”,这对于师生来说,这简直是“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了。
方式二:毕业照,古风可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古风本来是一种诗体,是唐代形成的概念。作为网络文化的古风,则代表了一种随着网络发展而崛起的新的文化。而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的cosplay(角色扮演)中,古风也是题材之一。恰逢毕业季,一些毕业生选择古风服饰拍摄毕业照,留下不一样的校园回忆。实际上,cosplay已经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化产业细分市场,在青少年中是一种声势颇大的亚文化。“cosplay文化与摇滚乐、朋克、粉丝文化一样,都是青少年群体表现自我的渠道。”苏州大学教授马中红认为,在尊重青少年文化选择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引导,通过这种青少年喜爱的形式,更好增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方式三:吟唱剧,在创造的同时,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
由南山诗社表演的大型校园古典诗词吟唱剧《思美人》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亮相。《思美人》是在线下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新探索。成立十年的南山诗社,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吟唱。南山诗社指导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介绍,用吟唱剧的方式来展现古典诗词魅力,是在传统吟唱表演方式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早在两年前,南山诗社就推出了国内首部古典诗词吟唱剧《诗酒李白》。这种以吟唱为核心,集民族器乐、东方古典舞、历史事实等于一体的舞台艺术,受到青年人的喜欢。因为:“每个人在创造、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文化要素已融入传承者的深层潜意识中。”
方式四:纪录片,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从而让人喜欢
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对精神领域的需求没有减少,仍然渴望了解传统文化。而时间短、节奏快、线条清晰、浅显易懂,内容更具交互性的传统文化纪录片,因为是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所以很容易让人喜欢上传统文化。比如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讲述美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诉说中草药文化的《本草中国》,展现少林武术魅力的《功夫少林》,聚焦汉文化与当下生活关系的《我从汉朝来》,反映文物修复师故事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他们正是深谙了这一特点,所以才会取得空前成功。
方式五:自媒体,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
今年,在天津召开的“文传榜·2016”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系列征集发布大会上,2016年度的网络“十大国学微视频”“十大国学音乐”“十大国学文字作品”“十大国学公号”“十大国学网站/频道”“十大创新团队”纷纷亮相。比如入选“十大国学公号”的“章黄国学”,其由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师生创办的,公号通过幽默故事和趣味漫画、动画,让读者进入古代生活场景。同时,将传统文学经典与当下流行文化放在一起,归纳其中的文化人类学的普遍命题,对读者很有吸引力。正如“章黄国学”主编孟琢说:“把传统文化知识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才能深入人心。”
方式六:节假日,体验传统文化,即长知识、又养情结
在学者冯骥才看来,对于90后、00后来说,从书本上学习,远不如亲自去体验能让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他举例说:比如清明节可以带他们春游、踏青,告诉他们古人插柳的知识。有过这样一次体验,不必讲太多的知识,他就会记住这一次活动,他会跟自然亲近,他会闻到春天的空气,他会知道我们古人多么讲究和自然的亲和。如果每有节假日都能让孩子通过体验传统文化度过,假以时日,他就有了一个记忆,慢慢大了,一方面有知识,一方面有情结,人的心灵进入了传统,传统也进入了他的心灵。所以,“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希望我们的教育要注意体验。”
结束语: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无论是谁,若能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辽阔之美、高远之境,得以时代化传承与表达,都是功德无量且将因此而获益无穷的。当然,虽说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元,但对于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我们仍要既不能过于保守,亦不能过于激进。毕竟,如果一味追求解构的狂欢,很可能捡了衣裳、丢了灵魂。(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