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做到这4点,可以改变命运
很多人在生活和事业中遇到不顺就归咎于命运,如果真的相信命运的话,那么,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
明朝有一位思想家袁了凡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袁了凡年轻的时候叫袁黄,有一位神算子孔先生算他只能活到53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
可是当他遇到云谷禅师,在云谷禅师的指点下,他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活到73岁,还顺利得子,考中进士,不断升官。
袁了凡通过行善改过,谦虚持德,严以律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写成了《了凡四训》,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要自强不息,改变命运。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就是说能够积德行善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断延续下去。
积善是因,余庆是果,好因结好果,好果有好因。
改变命运从哪里开始?就从断恶修善、积德行善开始。
了凡拜访云谷禅师时,云谷禅师拿出一个记录功过的表格给他看,让他把每天所做的事情,按天记录下来。
如果做了善事,就记多少数,如果做了恶事,就减多少数。
后来,他定了目标,要做三千件善事,不问原因,只为行善。就在他好事做得越来越多时,他也得了儿子。
了凡大师说并不是自己为了求子嗣才行善,而是行善了好事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善事积多了,命运自然也有所改变。
反省自己,不断进步
了凡说:“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如果我们及时改掉每一个小的过错,就不会酿成大错。因此,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曾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都要记得反省自己的不足,如果一天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不会去纠正,那么,小错有可能会使自己走上邪路。
人在做错事的时候,往往因为害怕被责骂,而选择逃避。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改过自新的勇气和胆量。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年轻时喜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
二十五岁把峨眉山游了个里外透彻,又听说岷山壮美,花了半年时间游遍岷山,回到家歇了几天,发现妻子愁容满面。
仔细询问,原来妻子为了教导两个儿子,感叹经历不足。
苏洵从妻子的叹息中看出了自己的顽劣,以及对儿子疏于教育。如果这样一直散漫下去,将来有可能落得被儿子耻笑的境地。
于是他找来《左转》、《史记》、《汉书》等,放在床头,读了个通透;也开始把精力用在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
后来,苏洵和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过自新,善莫大焉。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改变它,这样往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好。
谦虚温和,持德修心
《了凡四训》中说:“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这句说的是,谦虚的人受教机会多,也就获益无穷,这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质。
谦虚是人生的大智慧,更是一种美德。
清朝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在接受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得直哆嗦,对皇帝提出的问题不能一一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
戴震在回答皇帝的问题时,能抽丝剥茧地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
皇上非常高兴,就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呢?”
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
戴震说:“老师年纪大了,耳朵有些背,但是他的学问,却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虚,赐为翰林。
在现实生活中,谦虚温和的人就像冬天的暖阳、夏天的凉风,给人带来无尽的祥和。
同时谦虚温和的人能够赢得虚心求教,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赢得别人的尊重,往往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得到更大发展,使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约束自己,成就自我
约束自己也就是要求一个人按理智判断行事,克服追求一时的本能愿望。
一个真正具有约束自我的人,即使在情绪非常激动时,也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原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在业界因为严于律己而著名,他以约束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
20多年来,他在守时方面的表现令人惊叹,无数次的大小会议,迟到的次数不超过五次。
有一次去中国人民大学做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
在工作中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柳传志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成就了一番事业。
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向自己的目标靠近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约束自己,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目标。
福薄缘浅,并不是靠命运的安排,而是靠我们自己不断行善积德,改过自新,保持谦逊的态度,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命运也就自然改变,也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来源:三立书会)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
一审:万顺
二审:彭军燕
签发:格桑梅朵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