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家风 | 这个家族,全体中国人都要竖大拇指!(绝对)

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

5ef99e372aeea.gif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段话,120年来,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人少年。更是国家领导人、教育家、社会贤达提及教育,激励少年成长的必用“经典”。

出自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举足轻重的大学者、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参与并领导了中国近代数次重大的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有开创性和全面性的贡献,但他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外界,他还是近代史上“最牛爸爸”,他培养的子女都成为了社会贤达,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奇迹。


他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堪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三大家教典范。有的只寥寥十几字,报平安或叙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论时事或谈心得。从政局艰难到个人烦忧,从吃了美味到买了好书,无不备述。

梁启超尤为注重子女的早期教育,除了《少年中国说》,他还曾在《变法通义》中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阐述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儿童教育的规划。

父母的人生观、是非观和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标准、处世方法和原则等,会给孩子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家教就像是大楼的地基一样,直接决定着大楼的高度以及稳定程度。对于子女的教育,梁启超可谓是为世人贡献了难以复制、堪称奇迹的成功案例。

7835df9dc5aa42e689a458ca139df606.jpg

   



 
  梁氏家风传承  



在梁氏家风与家教的传承中,梁启超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梁启超祖父梁维清勤奋、俭朴、自尊、自信、严己、宽人的精神品格名誉满乡。父亲梁宝瑛终生信守儒家传统思想,半耕半教,热心村中公共事务,义务管事三十多年,亦深得乡人爱戴。母亲赵氏,出身书香门第,能诗能文,家教严格。

每年清明时节,祖父梁维清都会带梁启超到当地崖门南宋灭亡之地去凭吊,让他背诵“海水有门分上下,关山无界限华夷”的诗句。每年元宵节,祖父还会带他到村中绘有二十四忠臣和二十四孝子图像的北帝庙参观,给他讲解忠臣孝子的故事。

梁启超自小就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立德守信、勤学爱国、节俭乐助、爱严结合,既有农家气息又有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之中,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和塑造了他,梁启超也继承这些家风传统,并在教育子女时发挥重要作用。

    


a5d315d4f23240999d6eac018a59393e.jpg
 



  梁氏家风核心:“三育”、“三不”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这里所讲的“三不”——不惑、不忧、不惧,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德性,也是梁氏家风与家教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意育”、“智育”、“情育”。

“德为先”,立德是为人处世之本。梁启超非常注重子女的德行教育,对他们的品性、为人、立身、处世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而且是学做一个现代人。“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他也现身说法给子女,“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工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他认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

    


e4a89dfbb7184a24a43b039b950feae1.jpg
 



  德行是修身根本  



从梁启超的400多封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在借助所有叙述表达的机会,向孩子们传递自己的人生态度、理念,夯实教育的基础“修身”。这也是梁氏家庭教育的根本。
 

1、精神引领,重视子女对寒士家风的传承

重视子女对寒士家风的传承。他写信告诉孩子们说:“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使汝等常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自豪者,安而逐腥膻而丧吾所守耶?”梁家儿女们受他教诲,从小就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习惯。他的儿女在美留学时,多是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的,儿子思礼更是干过罐头厂小工、餐馆洗碗工、游泳池救生员等。 


2、重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而非成绩

他很注重子女们的学业,常常提醒子女们“汝辈学业切宜勿荒”、“欲汝成学之心尤切”他虽然鼓励子女顽强学习,但是并不在意他们的考试成绩。
 

3、重“情”的陶冶

他常在家书中提醒儿女要孝敬、尊敬长辈,同时在“事亲以孝”上为儿女做出榜样,着重培养子女的爱心、同情心。他曾告诫思顺:“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4、以同理心推己及子,关注孩子的心性、志趣、健康、幸福

梁启超从支持维新到赞成革命,从积极从政到潜心治学,一生求索真理,不停改弦更张。他的谦逊、敏锐、自省、坦诚让他成了一位与时俱进、勇于认错,既不假道学,也不老顽固的“无代沟”好爸爸。
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梁启超都会用心揣摩、体察,因材施教,基于平等、尊重的立场,谆谆劝诱,从不让子女以自己的理念判断为圭臬。对他们的前途做出周到的考虑和安排,然后,还会反复征求孩子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如,次女思庄留学加拿大著名的麦基尔大学在思考选具体专业时。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思庄遵从了父亲的意愿,但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课讲得不好,无法引起思庄的兴趣,她十分苦恼,向大哥思成叙说。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思庄遂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在指点孩子如何做学问上,梁启超反复强调学习要“求理解”,不要“强记”,且要劳逸结合,“多游戏运动”,尤其注重心性的养成,“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
在梁启超的父爱里,他对孩子的任何帮扶劝导都是以对方的终身幸福为考虑的,正因如此,在他看来,学业成就,远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
 

5、责任与“趣味”并存的生活观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而梁启超又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人生观“拿趣味做跟柢”。他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梁启超是个开明的父亲,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在性情、品格,以及眼界、胸怀等诸多方面都高人一筹。他的家风与家教,也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他在儿女们面前亦庄亦谐,亦师亦友,亦尊亦亲,扮演了亲情上的好父亲、心灵上的好朋友、学识上的好老师、人格上的好榜样等多重角色,种种“善德”思想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梁启超自觉地将中西“德育”熔于一炉,既能“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又能“採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他的教育理念,既有从祖父、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义理”和“名节”,强调内心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磨炼,又有西方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个性、公民责任等理念。

这也是“善德”在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凡。梁启超让我们看到了以品格教育为主的儒家伦理实现现代化转换的可能性,梁氏家风与家教堪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最佳范例。


善德是惠及全人类的文化,对全球每个种族、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而言,都是完善自我和人生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在督促、引导、培育孩子践行善德文化的同时,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完善和提升自我。

为此,中华善德网在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的指导下,在全球6至15岁的华人少年中盛大招募“善德小使者”。活动旨在为全球华人少年搭建一个“激励使命担当、培养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引领少年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知、践行和传播善德文化,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善心善举,进一步完善自我、完善人生。

首期活动以《每日一善》为主题,参与形式多样,少年们即可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践行的善心善行,以文字、书画、工艺品、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和演绎。也可以携带自己创作、表演的和善德有关的书法、绘画、朗诵、图片、短文、舞蹈、歌曲、视频等作品参与活动。

  凡参与者,作品入选后根据作品的优异程度,可获得  

  • 1、“中华善德网——善德小使者”荣誉称号;

  • 2、作品可在由30多个各类出口组成的中华善德网融媒体矩阵中刊发;

  • 3、可以与中华善德网善德大使张国立、乌兰图雅和“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一起做善德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并有机会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和交流善德文化;

  • 4、小使者里的优秀少年,可参加“善德小记者”选拔,被选中后可参与中华善德网部分内容的传播和信息收集;

  • 5、小使者里的优秀少年,有机会出席《每日一善》年度盛典(该盛典基本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 6、小使者里的佼佼者,可随团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访,在国际舞台上,演绎和交流善德文化。



愿全球每个家庭、每位父母

每个孩子

在丰厚的善德文化滋养下

通过一个个善心善举

成为更好的自己

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指导单位: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窗口。彭真、 耿飙、贺敬之、迟浩田等领导同志先后担任中心主席。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公共资源,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先后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进行了友好往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各国文化、教育、经济、科学、体育机构和文艺团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举办了“中美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德文化年”“亚洲文化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热爱地球、拥抱明天、多样文明”论坛、2007—2016联合国“和谐之声”文艺演出,“水墨聚焦”走进美国、德国、法国等国际艺术展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纽约中国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壹带壹路”国际时尚周等活动,并组建北京昆仑红星冰球俱乐部,成功实现了中俄两国的冰球外交,为2022年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办单位:中华善德网  

中华善德网隶属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是全球首个以“善德精神”为核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媒体传播平台,2016年12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正式上线,现已建成由33个各类出口组成的中华善德网融媒体矩阵,覆盖了99%的移动互联网信息终端。
中华善德网自成立以来,秉承“善行四海,德泽五洲”的宗旨,立足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专注以善德精神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演绎与国际传播;发力原创内容生产与文化IP传播,先后啓动了《善德TIME》高端人物访谈录、善益助APP公益互助平台、“传承好家风·中华小孝星”、“善德企业中国行”等项目,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模特大赛、“中法文化论坛”,联合主办了“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参与主办“全球华语金曲奖”,首设最高奖「善德风尚奖」等。  
 联合主办:中关村环球时尚创意产业联盟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001.webp.jpg

微信图片_20200703151935.png

05.jpg

04.png

03.jpg

06.jpg

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

一审:万顺

二审:彭军燕

签发:格桑梅朵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