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视频风靡全网,看日本教育出的孩子都是什么样?
作者:夏云云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发布时间:2020-08-13 09:32:38

近日,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段视频:两个日本小姑娘过马路,走过去以后对停车让自己的司机们鞠躬。这个小小的动作让许多人唏嘘不已。但在日本这种礼貌举动是日常化的。
我们常常说日本的许多文化源自中国,但日本很好地传承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却渐渐在丢失。近些年日本的国民素质、礼仪、服务、秩序、精神等等各方面都让人称赞不已。众所周知,日本已经是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全球发达国家排名中也名列前茅。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专利方面,仅次于美国。 超过1000年的企业有七家,超过100年历史的老店铺和企业超33000家
但弹丸之地的日本是怎么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呢?其实这全是来自于日本非常值得学习的教育机制。日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比起文化课业,更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接下来请跟小编一起盘盘日本教育中那些特色招牌......教育的好坏关乎着民族的兴衰。160年前,日本就已经100%普及小学教育了。但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日本公立学校都只有随堂测验。他们认为在小学四年级前该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让孩子学会和他人交流、尊重彼此,学习分享及同理心,建立良好的礼仪,并善待动物和自然。除此外,学会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及正义感也非常重要。 提到日本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食育”。孩子们刚刚会说话,父母和育儿师就会开始有意识的灌输关于食物来源、制作、营养价值、应该怎样吃和吃多少的知识。从小要养成习惯在吃饭前讲一句“いただく”(いただきます的原型,被翻译为“我开动了”,但这只是动作不是精髓)。教导孩子们养成“感谢自然的恩惠,尊重自然和生命”的精神,让他们更加尊重劳动成果。
上学后,学校则会更进一步的把食育的教育传递给孩子们,孩子们需要自己承担运送和分发工作的。午餐时,值日生列队去食堂取餐,要跟厨房的工作人员鞠躬道谢“谢谢给我们烹制美味的食物。”然后才合作把餐食搬回教室。分发食物时要严格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分发完毕后,值日生会跟大家报告,还剩下多少食物,然后再跟同学们介绍食物的来源。在老师说可以开动之后,孩子们会再一次感谢辛苦做饭的厨师和值日的同学,然后开始享用。吃饭过程中,禁止浪费,这在分发食物时,就已注意每个人的分量。吃过饭后们,孩子第一步就是把牛奶盒展开。值日生会把牛奶盒子洗干净,然后拿到教室阳台晾干,第二天再送到垃圾分类地点,方便国家进行垃圾回收再利用。使用过的餐具,孩子们会统一放到餐车里,然后由值日生送回到厨房。过后,所有孩子一起做卫生。
日本学校相信,孩子们能通过这样做,更富有团队精神,并且更加明白劳动的价值。日本的小学,家长基本是不接送小学生的,孩子们都是组团上学的。高年级的负责在社区附近转一圈接送低年级小学生一起上学或者放学,无形中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如果大人接送孩子,场景也是蛮有趣的。路上的大人全都空着手,孩子却背着大包小包。日本家长不会觉得孩子小需要帮忙,而是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是日本皇太子的小公主去上学,那也没什么区别。
连早晨上学要不要带雨伞,家长都不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他注意收听气象预报,节假日外出旅游,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包里。而且,连雨伞的都有严格的规矩。开伞的时候伞尖朝下,收伞的时候反之,这样才不会误伤旁人;伞不要扛在肩膀上,要直举,充分展现精神面貌;斜伞礼让或者把伞举高,男士礼让女士;乘车之前先尽量将水甩干;进入商城会免费提供伞套将雨伞套住,或者放在门前专门存放雨伞的地方。日本的家长,一直给孩子强调“不可以给别人添麻烦”。这个的“别人”,不仅仅是家人,亲戚,朋友或者邻里方面,也体现在对“陌生人”的公众方面。比如,在车厢商场医院甚至公厕等公众场合,孩子稍大声说话,父母就会制止孩子,告诉他们这样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同时向周围的人说“对不起”。日本人不仅把“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也看作是一种道德修养。对体育的重视也是日本人培养孩子的重点,家长们会鼓励并全力支持孩子们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即使培养出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或高尔夫选手要花费几百万人民币,只有是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坚持下去。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日本的普通大学生能获得奥运奖牌。体育不只能锻炼身体,其实更能锻炼一个孩子吃苦耐劳和不懈坚持的精神。重视教育孩子吃苦耐劳,日本人有意识地让孩子们从小就去经历磨难和挫折,以此锻炼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最常见的是大冬天坚持给孩子穿短裤、洗冷水澡。日本幼儿园都有“远足“锻炼课,即保育员带孩子不坐车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园游玩;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年都举办“田园学校”“海岛学校”“森林学校”;让孩子了解户外生活的同时,经风雨见世面。日本学校的教育经历多次改革,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功。日本非常注重个性化教育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了日本人坚韧的品质,尤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成就举世闻名。
善德是惠及全人类的文化,对全球每个种族、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而言,都是完善自我和人生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在督促、引导、培育孩子践行善德文化的同时,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完善和提升自我。
为此,中华善德网在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的指导下,在全球6至15岁的华人少年中盛大招募“善德小使者”。活动旨在为全球华人少年搭建一个“激励使命担当、培养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引领少年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知、践行和传播善德文化,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善心善举,进一步完善自我、完善人生。
首期活动以《每日一善》为主题,参与形式多样,少年们即可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践行的善心善行,以文字、书画、工艺品、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和演绎。也可以携带自己创作、表演的和善德有关的书法、绘画、朗诵、图片、短文、舞蹈、歌曲、视频等作品参与活动。
凡参与者,作品入选后根据作品的优异程度,可获得
1、“中华善德网——善德小使者”荣誉称号;
2、作品可在由30多个各类出口组成的中华善德网融媒体矩阵中刊发;
3、可以与中华善德网善德大使张国立、乌兰图雅和“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一起做善德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并有机会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和交流善德文化;
4、小使者里的优秀少年,可参加“善德小记者”选拔,被选中后可参与中华善德网部分内容的传播和信息收集;
5、小使者里的优秀少年,有机会出席《每日一善》年度盛典(该盛典基本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6、小使者里的佼佼者,可随团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访,在国际舞台上,演绎和交流善德文化。

愿全球每个家庭、每位父母
每个孩子
在丰厚的善德文化滋养下
通过一个个善心善举
成为更好的自己
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窗口。彭真、 耿飙、贺敬之、迟浩田等领导同志先后担任中心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公共资源,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先后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进行了友好往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各国文化、教育、经济、科学、体育机构和文艺团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举办了“中美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德文化年”“亚洲文化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热爱地球、拥抱明天、多样文明”论坛、2007—2016联合国“和谐之声”文艺演出,“水墨聚焦”走进美国、德国、法国等国际艺术展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纽约中国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壹带壹路”国际时尚周等活动,并组建北京昆仑红星冰球俱乐部,成功实现了中俄两国的冰球外交,为2022年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善德网隶属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是全球首个以“善德精神”为核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媒体传播平台,2016年12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正式上线,现已建成由33个各类出口组成的中华善德网融媒体矩阵,覆盖了99%的移动互联网信息终端。中华善德网自成立以来,秉承“善行四海,德泽五洲”的宗旨,立足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专注以善德精神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演绎与国际传播;发力原创内容生产与文化IP传播,先后啓动了《善德TIME》高端人物访谈录、善益助APP公益互助平台、“传承好家风·中华小孝星”、“善德企业中国行”等项目,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模特大赛、“中法文化论坛”,联合主办了“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参与主办“全球华语金曲奖”,首设最高奖「善德风尚奖」等。 部分图片来源:摄图网 新视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
一审:万顺
二审:彭军燕
签发:格桑梅朵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