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馨语 |农历七月,“阴气成”,湿气重的人,如何避免换季病?
前两天已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开启农历的下半年。适逢夏秋之交,北方天气在后半夜已经有了凉意,新的秋令将要到来了。
《说文解字》讲“七月,阴气成”。因为农历七月进入初秋,天地之间的阴气渐长。
阴气渐长的同时,阳气渐退,天地间蒸腾在上的湿气慢慢往下走。
“湿为阴邪”,阳虚的人、湿气重的人,都容易产生换季病。
因此,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温补阳气、祛湿健脾。
1.疏通淤堵,调理脾胃
《孙真人逐月养生事宜》说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安宁情性。”
农历七月,也是二伏、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身体肝、心之气渐弱,肺金之气开始旺盛,身体和季节准备着进入秋季。
身体在春天顺着肝木的力量升发,夏天跟着心火的力量温养,而七月就要跟着肺金的力量变革、肃降,把气血、心神、情绪都沉静下来,往体内收,以便在冬季封藏,待第二年春天升发壮大。
七月要让尽量多的阳气回到体内,温养脾胃打好底子,在秋补时多吸收食物的营养,生成气血,少生痰湿垃圾。
很多人春夏晚起、久坐、不运动、吹空调等,秋冬熬夜、吃太多辛辣等,打乱气血的这个节奏,身体又虚又堵,还容易上火。
《孙真人逐月养生事宜》说:“勿食茱萸,令人气壅。勿食猪肉,损人神气。”茱萸酸涩擅收敛,七月少吃,容易让气堵着。
少吃猪肉,尤其是肥的部分,容易损神气。猪肉肥腻,而夏末脾胃又偏弱,吃多了容易滋腻生湿,湿气重的朋友最需注意。
2.食疗补气
夏天很多人喜欢待在空调间里,时间一长,寒气伤及人的脾阳之气,就会导致中气不足,影响身体健康。此时,可以适当的用食疗补气。
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鳝腹黄,故世称黄鳝。鳝鱼生水岸泥窟中,似鳗鲡而细长,亦似蛇而无鳞,有青、黄二色。
鳝鱼肉味甘性温,能够补中益血。补虛损,妇人产后恶露淋沥,血气不调,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气肠鸣,及湿痹气。善补气,妇人产后宜食。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患湿风、恶气人,作臛空腹饱食,暖卧取汗出如胶,从腰脚中出,候汗干,暖五枝汤浴之,避风,三五日一作,甚妙。
明代医家李时珍说:鳝善穿穴,无足而窜,与蛇同性,故能走经脉疗十二风邪,及口㖞、耳目诸窍之病。风中血脉,则口眼㖞斜,用鳝鱼血主之,从其类也。
此外,鳝鱼肉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虽然还在伏天,但还是要注意空调温度不要太低,最好是除湿模式。睡觉、出汗时不要直吹风,尤其是不要汗出当风。
当我们从炎热的室外直接进入空调房,风扇直吹头面部,运动后未待汗止直接淋浴。
此过程中,人体原本为排出蓄积的热量而致腠理疏松、玄府大开,外界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
汗水排不出来,停留在头皮下,会引发偏头痛。停在肌肉中,就会造成肌肉僵硬或者酸痛。长期以往下去,湿液停留在关节中,就是风湿之源。
如果不小心着凉了,可以艾灸大椎穴。大椎为督脉之穴,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可以增强阳气,赶走湿寒。也可对大椎穴刮痧。
《孙真人逐月养生事宜》说:“此月勿思恶事,仙家大忌。五日宜沐浴,七日宜绝虑,斋戒。九日谢前假,求祈新庆。一八日宜拔自发。二十九日忌远行。”
七月老话说是鬼月,这个月气温下降,天气由热转凉,是一个变革的时候。秋天又是万物萧索,身体气血收敛的时候,很容易因物动情,产生“悲秋”的坏情绪,白白耗散气血。
秋天,心理和气血的不舒服、郁结不容易化解和散开,最好少想坏的、厌恶的人或事情,尝试着及时止念。
这月七日可以给大脑放一天假,扔掉一切思虑,让身体和情绪好好休息下。
其实不止是七月,每天都“勿思恶事”,心情和健康也会越来越好的。
来源:道生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