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馨语|雨水节气后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的到来寓意着天气回暖,降水量开始逐渐增多了。
正所谓:“春回大地挟湿气,脾胃最易受侵袭。”因此,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雨水后养生重点】
一、防倒春寒

“雨水有雨百日阴”,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倒春寒”是雨水的节气特点,故防寒保暖仍是重要的保健规律。
春季阳气升发,此时人体皮肤腠理已较冬季变得疏松,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寒风凛冽,但若不加注意,风寒湿邪仍可乘虚而入。
因此,在衣着上主张“下厚上薄”,不可骤减;颈项、腰部、双足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需要格外精心防护。
因此,春天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使身体渐渐适应新的气候变化。
二、防湿邪

湿邪根据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湿和外湿,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应及时祛除。感受外湿,与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关,初受湿邪,邪未深入,可从表而解。如喝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泡个热水脚使微出汗对祛除外湿有不错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内湿。内湿的产生主要与脾胃的运化失调有关。
因此,雨水养生,调理脾胃很重要。雨水多湿冷天气,不要用冷水洗澡,洗头后要及时吹干,以免湿邪内侵,导致关节肿痛和头痛。
三、调理脾胃

四、适当锻炼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困发生的原因,除了冬春之交气候变化,也还与人们冬天运动较少有关系。长时间不运动,会使血液循环量减少,大脑的供血自然也就不足,困乏感随之而生。经过一冬的蛰伏,早春时节的运动也不宜太剧烈。适当的运动,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春练更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保健养生功法就比较适合。这些缓慢柔和的运动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的功能。老年人如果不能记齐整套动作,不必强求,只要做到舒展、缓慢地动起来,对提升自己身体素质就会有很大帮助。
五、省酸增甘,宜平忌燥
民间对雨水时节养生有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的说法。
一则酸味入肝,会使得肝气更旺;二则酸性收涩,不适合春天的生发之气。此时食用山药、芋头、薏仁、小米、绿叶菜、猪肝等有养肝补脾的作用。饮食上少酸多甜,可选择韭菜、百合、山药、荸荠等。《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用芡实、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
【养生汤膳】推荐
一、山药芡实薏米汤

二、赤小豆猪骨汤
【雨水后要养阳,睡前摩腹】
民间有句俗语: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人体会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向「春夏养阳」过渡。
但很多人睡眠不好,这都是因为阳气没有养护好所致,表现为阳虚怕冷,睡不着还伴有多梦。
那么,如何在睡觉前养护我们体内的阳气呢?按摩腹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具体方法是:仰卧,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即可。
一是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二是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
雨水后天气湿寒,风湿易复发。可以用艾草熏三阴交、阴陵泉、涌泉等穴位,健脾祛湿,温阳利水。
在春季细菌滋生很快,而艾草性温,芳香辟秽,除了防病保健,艾条燃烧的烟雾,也能帮助灭菌。
【出行:勤带伞,避“外湿”】
在春季天气晴好的时候,建议多去野外春游,感受春季天地万物萌发、绿意盎然的美景,既舒缓身心,也有助于保持精力。
但雨水之后,湿寒过盛,所以外出游玩时,尽量避免去湿气浓重的地方,比如树林深处、湖泊、池塘等。上班、出行勤看天气预报、勤带雨伞,避免淋雨致湿气入侵。遇到春雨淅沥的潮湿天气,尽量少出门,关好门窗。有必要的话,家里可以放个湿度测量仪,若发现室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70%,要及时打开除湿机或空调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