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辉委员:回归匠心精神,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

编辑:一土

[原标题:余辉委员:假文物严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传播]

近年,全国各地频现“假文物展”。这些假文物不仅冠冕堂皇地披着各个历史朝代珍品的外衣,甚至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造型和器具。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余辉在接受记者两会现场采访时表示,他对“假文物混入大型展览”痛心疾首。

余辉谈到,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迹,其中就包括工艺师制作的工艺品。当今,一些工艺品被人买走后,摇身一变成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的“文物”,这些假文物变成古代艺术品充斥于市场,再加上恶意炒作,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余辉.jpg

余辉(光明网 逯成业/摄)


假文物泛滥的当下,在哪里才能看到真正的文物,切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呢?余辉介绍,公众想看到真正文物有很多渠道,一个是博物馆展览,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以及地方省市博物馆,常年都有历代各类文物展出,这些文物绝大多数符合标签标注内容。另外,一些精美的印刷品、仿真复制品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很真实的反映了文物原貌,有一定欣赏价值。

一些古代的手工艺、制作技艺濒临失传,如何传承备受关注。余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一批年轻、有责任心、敢担当的继承者,他们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最伟大的,以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来传承某一种技艺,来雕琢传世艺术品。”

余辉补充道,不能等到某种技艺消失了再去考证,再去寻找,到时为时已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及早,但不要求快,要有耐心和持久性,还要有更多人关注,并且把会一种技艺作为一种荣誉,比如说文物修复技术,让人们感到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技能,受到社会尊重。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向观众展示了文物修复师安静的匠心世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80后、90后青年,能否担当起文物修护的重任?

在余辉看来,当前人心浮躁,恨不得今天播下个种子,明天就有收获,这种浮躁情绪导致人们远离工匠精神。想要让有浮躁情绪的年轻人回归,可以利用他们喜欢的互联网、APP等渠道,向他们推荐一些诸如鲁班、蒯祥等历史上伟大的工匠,以及当前在博物馆做出贡献的大师,从而让年轻人感受到,掌握一种技艺是很荣耀的,并非夸夸其谈就能做到。


(来源:光明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