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要把“根”扎住
【回顾:2016两会——聚焦“传统文化”】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打造文化精品攀登文化“高峰”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此,与2015年相比,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关于“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实行一个工程,构建四个体系,就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要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更殷实,要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丰富。”2016年,两会期间,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个工程”就是文化精品的创作工程,要围绕中国梦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创作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精品,要着力解决文化产品中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要着力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四个体系”包括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和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
“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所谓‘活起来’,就是让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进入到人民的心中。”雒树刚说。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的文化服务。
雒树刚透露,文化产业体系在“十三五”的目标就是要到“十三五”末达到文明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文化增加值占到整个我国GDP的3.76%,到2020年要达到5%以上
“要扩大我们对外的文化开放,提高我们对外文化开放的水平。一方面要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雒树刚说。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根”扎住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两会文化的一个“焦点”,代表委员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建言。
政协委员著名京剧小生叶派传人叶少兰:传统文化教育要在社会生活当中无处不在
2016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小生叶派传人叶少兰的提案重点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叶少兰说,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还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发生了转移。叶少兰在几年前便呼吁,在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各种媒体上多做有关传统美德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公益广告“唤醒”传统。他的这一“愿望”在近年渐成中国内地街头巷尾和电视广播中的“常规动作”,但他觉得“这还要加强”。
“希望面儿再大一点,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这个不但要在课堂上普及,家庭中的长辈得有责任,而且要在社会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叶少兰认为,这对反腐倡廉也极为有益。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了,就能够管住自己;有了做人的方向,就会有一个正确的道德立场,便有了信念。
政协委员黄宏:应该把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作品作为美育教育的必读课
在全国政协委员黄宏看来,近年出现的“浮躁”、“沉不住气”等社会负能量实因“美育教育的缺失”。他告诉中新网记者,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孩子们受其影响极大,但不能丢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要尽是铺天盖地的美剧、韩剧,虽不否认“洋剧”的精彩,但得先把自己的“根”扎住。
“美育教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果孩子不懂,自然不会喜欢。”黄宏建议,传统戏曲、音乐、美术等必须进课堂,好在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去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应该把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作品作为美育教育的必读课,这样就会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政协委员话“家风”:代代相传润无声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庭故事,一段家族历史,都是家风的载体。今年全国两会,家风也成了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热点。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引发民众热议和共鸣。
孙萍:传承家学责无旁贷
“家风是一种积淀。”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认为,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家风不能丢掉。
身在京剧名门叶氏家族,孙萍说,家风既带给了她无价之宝,也让她肩负着传承家学的责任。
“家族的历史告诉我,要尊重我们的前辈,学习他们的优点,并要培养好下一代。”孙萍说,弘扬国粹的使命责无旁贷。
家风不是口号,是言传身教。孙萍说,在家庭的熏陶之下,自己的女儿虽从小接受欧美文化,但也自觉地接起了传播京剧的担子。“她会用西方人能听懂的方式来介绍京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粹的博大精深。”
林晓昌:南侨机工的爱国传统要代代相传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这段抗日救国的历史不能被后辈遗忘。”谈到传承家风,全国政协委员、南侨机工义子林晓昌向记者说起了南侨机工的抗战故事。
“老父亲的民族大义感动了我”,林晓昌说,自己多方奔走修建南侨机工纪念碑、纪念馆就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能忘本。
“我常常跟我的媳妇、小孩讲,爷爷不容易,一生都献给国家,不图任何报酬,这个家风的传统必须要代代相传。”
鲍义志:在火炉边听故事学会做人处事
“家风通过家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传承下来。”来自青海的鲍义志委员向记者说,家风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时候,我们围坐在火炉边上,听老人们唱歌、讲故事。”鲍义志说,这些歌谣和故事,都是传承家风的载体。“孔融让梨、凿壁借光、杨家将的故事……通过老人们的讲述,为下一代树立起一种道德规范。教人怎样做人处事、怎样对待自然和万物。”
“你要是不珍惜粮食,老辈儿会让你背一背‘汗滴禾下土’。”鲍义志说,正是这种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构建起了一个人的道德品性,家风也得到一代代传承。(完)
创办中国书法学院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赵长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赵长青接受新华书画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于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提交关于创办中国书法学院的提案。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师资的培养和建设十分重要。”赵长青说,“目前,全国中小学专业书法教师严重匮乏,同时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对书法教育师资的巨大需求。”
因此,赵长青建议创办专门培养书法教师的书法学院,并认为书法学院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中小学书法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利于解决书法教育开展极不平衡问题;有利于解决书法教育的规范问题;有利于缓解社会对书法教师的巨大需求;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于如何创办中国书法学院,他还进一步提出了“确立三级协调机制”、“明确学院建设目标”、“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尽快解决眼下缺口”、“建立书法教育督导激励机制”的建议。
充分开发利用《易经》文化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安阳豫剧团长崔小田
《易经》是文化的源头活水,被称为“群经之首,万经之王”。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思想无不来源于《易经》。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讲堂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蒙以养正圣功也”“一阴一阳之谓道”等等耳熟能详的真理经典名句无一不出自《易经》。《易经》文化博大精深,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工作生活、做人做事之道无所不包。目前国际上已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成立了《易经》研究机构,并且成立了国际易学联合会,尤以日韩为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藏,《易经》就是一座宝山,谁开发谁就拥有金山银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韩国已经把端午节申报成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社会要安定,国民素质要提升,《周易》文化的开发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支点。全面深入挖掘开发《周易》文化,充分利用发挥《周易》文化,一定可以带来前所未有的转机。
建议成立国家级《周易》文化开发利用小组,统一思想,统筹安排部署,加强学习,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加大加快开发《周易》文化的力度。成立由组织宣传,文化旅游,规划设计,建筑审批,教育卫生,民间团体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机构,形成开发利用合力,部门联动,全面出击,协调分工,各司其职,加大加快对《周易》文化的开发利用。加快对《周易》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筹备建立《周易》大学、《周易》研究学院、《周易》产业科研所等学术机构,培养相关人才。开发特色教材,编写《周易》文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读本,进入大中小学课堂,让中国人从小就全面系统了解华夏文化的历史渊源。开设周易文化大讲堂、小学堂,让《周易》文化走进机关学校社区,走进千家万户,力争男女老少都能多多少少读《易经》、讲《易经》、谈《易经》,用《易经》。编排跟《易经》文化相关的戏曲歌舞、影视小品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让《易经》文化喜闻乐见,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支持《周易》发祥地河南安阳打造《周易》大都市建设。安阳的各种大小建筑、车站广场、饭店商场、大街小巷甚至公共卫生间,下水道阴井盖,从命名到造型都要有《易经》元素,都要围绕《易经》文化做文章,让每一个身处安阳的人浸润在《易经》大道中,渐渐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打造地方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周易》文化产业链条。韩国国旗可以八卦为图案,我们也能让八八六十四卦为各行各业、各类产品、工农商学等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标志、有卦象、有吉言、有祥语、有美图祝福祝愿。
将七夕节设为法定节假日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自秦汉至今,两千多年来,每逢此日,从官方到民间都会以不同形式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庆典活动。2006年5月,“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家庭的企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已成为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中国现在离婚率颇高,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节日宣传夫妻和睦、修缮家庭关系呢?
相对于“七夕”这个中国版情人节的没落,2月14日完全是舶来品,毫无文化底蕴的节日却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其中有商家的炒作的原因,也有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国传统节假日漠视的原因。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节假日的形式加以强化,通过一些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加以纪念。
把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设立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宣传部门积极行动,通过宣传金婚老人、和睦家庭等载体,大力宣扬爱情忠贞、家庭和睦的良好传统美德,扭转当前不断被西方文化腐蚀的传统道德。
书法进课堂已有成效 书法老师仍缺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今年的政协提案继续围绕书法进课堂。
据苏士澍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教育部已经让书法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书法老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概有45万所中小学,如果每个学校有一个书法老师,那么就缺少45万名老师。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要让孩子们从小把汉字牢牢扎下根。”
苏士澍说,现在有一些宣传广告、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篡改中国优秀的传统语言,篡改成语和英雄人物,还会利用同音字、多音字达到他们的商业目的,“我觉得这一点是不可饶恕的。”
他介绍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在一些很优秀的学校,我让孩子们把书本合起来,拿起笔,把手机关上。我念课本里的一段话,让他们写一写。能够基本写正确的孩子只占了20%。然后再通过拼音去写,(基本正确的比例)就是40%。还有一部分是写都不会写的。现在孩子们的书写能力越来越差了,因为网络、电脑出现了,一打拼音汉字就出来了。”
苏士澍表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去年,他在维也纳给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讲课。到场听课的都是中国人。“我讲课的目的就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他们为世界的和平在努力工作,但是他们也都是华人。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在慢慢退化。他们一致反映,要求他们的孩子们只要放寒假、暑假就到北京、上海、广州,到国内好好学习说中国话、写中国字,这样他们工作起来才感觉到安慰。让孩子们净化语言不仅关系到孩子们写好字、读好书,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一代成长的问题。”苏士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