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柳:为种树耗尽家资 植树成果让人欣慰
[原标题:全国平原植树第一人--记全国劳动模范徐高柳]
徐高柳 图源网络
62岁的徐高柳,是南昌县南新乡爱民村的一位普通农民。30年前,他与种树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来,他年年栽树,从不止步,在南新乡义务植树80万株,绿化了60平方公里公路、水道、农田林网,筑造了一条120多公里长的绿色屏障,护卫着南新乡的8万多亩农田,护卫着美丽南昌,平原植树数量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平原植树第一人”。
“30年来,我就干了这件事:让家乡有了一道道绿色屏障,让农田多产粮。我高兴。”徐高柳自豪地说。
义务植树造林30年
30年种下80万棵树,让南新乡及周边地区成为鄱阳湖畔一颗绿色明珠。徐高柳和树的情缘不可谓不深。
那么,徐高柳是如何与种树结缘?又为什么如此“痴迷”于种树呢?原来,30年前春耕备耕之时,在南昌开餐馆的他回乡探亲访友。一位乡亲在与徐高柳闲聊时说道,“当年你栽了树的地方,渠内的几百亩农田多收了几百斤谷子,可是没有树的地方却是旱季没水,雨季被淹,格外难种地。”
这番话让徐高柳辗转难眠。的确,位于鄱阳湖滨的家乡,在湖水的冲刷下,土壤沙化越来越严重。土壤对于农村人来说,就是财富,就是生命。而只有种树,才能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
“跑回去种树,脑子有问题吧。”当徐高柳提出要回家义务种树时,他的妻子几乎是“惊呆了”,立马投下了反对票。然而,这没有让徐高柳退却。一番苦口婆心,妻子最终点头同意了。万事开头难,平原植树地域面积大,分布散,农田已分到各家各户,道路、荒地也归各村所有。怎么办?农民最讲求实惠。村里公路下雨泥泞泞,晴天灰沉沉。徐高柳出资买来卵石修路。人心换人心。乡亲们被他的诚意打动了,纷纷支持他植树造林。
看着自己种下去的树苗日益长大,对阻止土壤沙化起到了作用,徐高柳更坚定了自己一直种树下去的决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高柳坚持义务植树造林30年。30年来,他种下了近80万棵各种树苗。30年来,他种下的树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30年下来,他也已由头发乌黑的壮年变成了花白头发的老者。
为种树耗尽家资
如今,徐高柳栽下的树,已然变成了一道120多公里长的绿色屏障,护卫着南新乡的8万多亩农田,护卫着美丽南昌。据林业部门估算,已成林的树价值2000多万元。“经常有木材厂老板找我买树,可是我一棵都没答应卖。”徐高柳说。
事实上,徐高柳植树30年来,每年请人种树和护林的费用就要10多万元,除省市县林业部门支持的数万株优质树苗外,徐高柳已投入150多万元,如今还欠债20多万元。别人对他都不解:耗尽家资又欠债,不卖成林的树来还债?徐高柳深沉地说:“我从没想过靠种树来发财。你看,这一棵棵大树,编织起无穷的绿,怎么舍得卖?”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徐高柳种下第一棵树时就公开承诺:树不是我家的私有财产,是社会财富,只种不砍。种树得花很多很多的钱。不到两年,当年开饭馆积攒的钱就用了个精光。为了增加收入来源,妻子姜莲英在家乡经营了一家小杂货店。杂货店的收入除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外,全都用于植树和护林。每当他为资金发愁时,她总是默默到处借款筹钱。
如今,徐高柳的儿女们都成人了,参加了工作。他们每年都自觉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徐高柳造林护林。“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事业,必须坚持下去。”徐高柳说。
植树成果让人欣慰
“这么多年下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而且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活着一天,就要植树一天。”徐高柳告诉大家,他的雄心壮志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
正是在他的坚持下,徐高柳的家乡土壤沙化情况得到了扭转,四处可见参天绿树,风光秀美。而他的劳动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今年“五一”前夕,徐高柳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在4月28日,前往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领取了全国劳模奖章。
徐高柳告诉大家,每当他行走在绿色大道上,看着道路两旁自己栽种的树,他就由衷地感到开心和自豪。“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长高,心里就特开心。”徐高柳表示,有时候看着自己栽种的一排排整齐的树木,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将军,在检阅着千军万马。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也是美丽的,通过我的劳动,能为国家和民族作点奉献,我觉得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也是非常值得的。”
(来源: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