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一家的家训:坚持绿色行为,传承绿色精神
2017年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王静一家获得了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王静的公公李德普老人多次受到门头沟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嘉奖,展现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种树三十年,荒山变绿洲。这是被评选为全国文明家庭先进典型的王静一家,几十年来生活的写照。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静的公公李德普就响应国家“防尘固沙,还北京一片蓝天”的号召,一家人在荒山上种树,一种就是30年,这里由荒山变成了绿洲。
无怨无悔地为北京的天更蓝守护着一片绿色
1984年,王静的公公承包了位于妙峰山脚下东沟地区1300多亩的荒山,32年过去了,在王静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侧柏、油松、杨树、柳树等等,10多个品种、30多万棵树苗陆续在山岭间扎了根。
王静告诉记者,30多年来,一家人经历了变卖家产坚持造林的经济困难,经历了让人不能理解的心痛和无奈。 在她结婚的时候,公婆身体还不错,一心扑在种树上,在山上经常一住就是半年。山上没水没电,只能靠人力去山下挑水,晚上也只能用煤油灯,和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一个收音机。王静和丈夫每周往山上送一趟食物和修剪树木的工具。 目前山上已生长了30多万棵树木,对保护区域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德普老人多次受到门头沟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嘉奖。如今,两位老人已经卧病在床,无法再继续守护这片山林。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王静这一代人的身上。
无论严寒酷暑,一家人坚持每周上山巡视、修剪树木。逢年过节,上山修理树木成了全家人最特别的庆祝方式。多年来,他们无怨无悔地为北京的天更蓝守护着一片绿色。
绿色环保成为小家的生活习惯
逢年过节全家团聚,十几口人也会约着一起上山,早上五六点钟带着干粮出发,下午四五点才返回。干上一天的活,出上一身的汗,这就是李家独特的一项聚会方式,绿色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王静是人大附小京西分校的数学教师,在家里,她陪同丈夫李继高一起上山,栽树修枝,割断荆棘、清理杂草;在学校,她把植树维护的心得告诉学生们,给他们讲种树技巧,“浇水后要等上十来分钟,等水洇开后才能把树苗放进去……”学生们好奇地询问,“老师,你怎么知道的,是从书上看到的吗?”“老师自己植过树呀。”她的女儿李思缘今年上三年级,作为家里最小的第三代,她从小就学着爱护树木,多次跟着父母上山巡视。
如今,“坚持绿色行为,传承绿色精神”早已内化为王静一家的家训,绿色环保成为全家人的生活习惯,把一些生活废品巧手翻新,变废为宝,“垃圾”变成特色创意作品。比如,家里来人喝水用过的一次性纸杯,他们会收集起来,制作成一串串小灯笼,用来装饰小家;喝剩下的酸奶盒清理干净,由女儿在上面画上各种图案,有的制成百合花,有的制成青花瓷;鸡蛋皮不扔掉,而是粘贴成一幅幅画作……平时出门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不随便踩踏草坪,每周少开一天车……点滴小事全家人都是习惯而为,把环保意识体现在行动中,体现在日常生活里。
30多年以来,荒山栽种下侧柏、油松、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等10多个品种,在李家人精心的种植和维护下,共计成活30多万棵大树,为阻挡沙尘,保护门头沟乃至附近城区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虽然这些都是绿化林,无法用树换来经济效益,但李家人始终没有停住造林护林的脚步,他们已习惯承担这份责任,守护京西这一片郁郁葱葱,义无反顾。(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