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原标题: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图源网络)
清明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中曾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2008年起,清明节被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扫墓祭祖,传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的故事。在介子推罹难的第二年的寒食节,推崇介子推道德风范的当地民众,到介子推的墓前撮土填坟,上供祭祀。由此影响到百姓拜扫亲故之墓,后来各地因袭成习,就形成了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在唐代以前祭祖扫墓的日期是在寒食节,到宋朝就移到清明节这一天进行。清明节还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因为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插柳、植树等也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
关于清明插柳的来历,据传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柳条插进泥土即活,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哪里成荫。其二是说插柳避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清明插柳还有一说,是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的。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感到十分惊奇。他随手折了条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由此众大臣和民众纷纷效仿,衍生出寒食节折柳和门前插柳的习俗。
随着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便成了清明节的习俗。后来的清明节植树也源于此。 柳树为何姓“杨”?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是尽人皆知的暴君,不过,杨广也留下很多“政绩”,植柳便是其中之一。《开河记》中载,杨广在位其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恩赐”柳树为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柳树因此又称“杨柳”。在他的倡导之下,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郁郁葱葱,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左公柳”是怎么来的? 在河西走廊,清末名将左宗棠曾留下了“左公柳”的佳话。史载,左宗棠任陕甘总督赴任西进时,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共植柳26万株,人称“左公柳”。此举意在于:一为巩固路基,二为防风固沙,三为限戎马之足,四为利行人遮凉。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宗棠严令督导下,竟然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清人杨昌浚赋诗赞之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