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注丨“爱国爱教,广渡群迷”的一诚老和尚走了
百字注:
“和尚”一词出自梵文,本意是“师”。而在中国,老,除了年龄还代指德高望重;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和尚”是对品行智慧均为人师的出家人的尊称,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2017年12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一生“爱国爱教,广渡群迷”一诚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圆寂。噩耗传出,四众哀恸。有学者撰文怀悼:一代高僧,秉持禅心、佛心、本份心,其人格、僧格无一不透露着衲子既不增益又不损减、契合中道的慈悲与智慧合一的本怀。修行回望,从修复古刹到发扬百丈家风,从继往圣绝学,到方便弘法海内外,从平常待人接众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从修复祖庭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到兴办现代丛林佛学教育,老和尚更为中国佛教积累了丰厚的资粮,立下不朽功德,无愧禅门师表,爱国爱教之典范!
暖闻观:
据佛教在线、中华网等媒体报道:一诚禅师,法号衍心,又号常妙。俗姓周,名云生,1927年生于湖南省望城。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江西佛学院院长、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湖南洗心禅寺方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北京法源寺方丈、宝峰禅寺方丈,乃当代大德高僧。
老和尚秉性聪慧,少年时曾随父习练石工,并兼承父学钻研土木工程施工和设计。1949年6月,深感世事无常,毅然弃绝万缘,在望城洗心寺参礼明心法师,剃度为僧。1956年3月,因仰慕虚云老和尚修行品德,前往云居山真如禅寺,参拜虚老,亲炙禅法,深得奥义。1959年,于真如禅寺性福大和尚座下承嗣沩仰法派,为第十世传人,并蒙虚老代其法子观本明一传授一诚禅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后,受运动影响,他被迫改为农工,因勤奋劳作,当选为僧伽农场生产队队长,劳作之余,不忘初衷,坚持独身和素食,参禅诵经。这期间,他还不计辛劳,于1980年施工修建了全长15公里白石港至赵州关盘山公路,至今为当地百姓所念怀。
改革开放后,老和尚被大众礼请为真如禅寺知客,负责全寺修建工程的规划与施工;他夙夜匪懈,历经数年,终使云山山真如寺重辉。1985年,被推选为真如禅寺方丈后;他依百丈清规管理寺院,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自耕自给,每三年举办一次传戒法会,发扬农禅家风;十年重建后,两序僧众安心修持,道风纯正的真如禅寺一跃成为全国样板清修寺院。此后,他又恢复重修了马祖道场——宝峰禅寺等江西省内萍乡、抚州、上饶、南昌等地的多所道场。2002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后,古稀之年的老和尚,法务愈加繁重:爱国爱教,传法释疑;修建庙宇,安僧办道;关心大众慧命,衣食病痛;培养僧才,过问学业。千头万绪,事必躬亲。弘宗演教,慷慨无私,获僧俗各界之钦仰。
附:一诚长老语录:
01、所谓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实行。
02、对上恭敬,对下慈悲,对事认真,对人和气。
03、出家不是随便的事,是大丈夫之事,大丈夫要做大丈夫之事,要利已利人,不能把自己看轻,在社会上是有影响的。所以要注意僧格的养成。
04、木佛不渡火,金佛不渡炉,泥佛不渡水。
05、人之所以苦的原因是无明,因为无明,所以不觉悟,才生贪、瞋、痴,如果你对无明有觉悟,就不会如此。
06、念头多不要紧,不乱就好。(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