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注丨回望黄大年:朋友圈里的内心独白
百字观:一个“意外”发现
作为一个“生命,为祖国澎湃”,能让美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黄大年离去后,当他的妹妹黄玲拿着他仅有的几张储蓄卡去银行销户发现,另其妹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位在英国生活多年、回国后经手数亿项目经费的哥哥,自己账户里的所有存款仅有几十万……你知道他想诠释并告诉世人什么吗?周年回望,不妨再看一看他的朋友圈。
善德注:朋友圈里的感人独白
2017年7月,央广网在采访过程中,偶然通过黄大年周围人的手机,看到了他的微信。经过当事人的许可,选取曝光了黄大年教授的部分朋友圈内容。点点滴滴,不但浓缩了他纯粹质朴的内心独白,更折射着他的爱国情怀!
时间:2013年12月24日晚上9点52分
内容:4年前的平安夜,我在同一时刻轻轻的从剑桥彻底归来了。也巧了,此后4年几乎都是一个人异地度过这熟悉了近二十年的夜晚,因为老赶上出差……
补注:平安夜对于黄大年而言,一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2009年的平安夜,他放弃了在英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踏上了回国的航班。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任波对黄大年的回国曾经感到不解:“我说大年老师,你为什么在这时候选择回国,而且是回到我们东北这地方?他非常郑重地跟我说,很多人都选择等年老体弱了落叶归根,像我这样的科学家,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有价值。”
时间:2015年4月7日晚上11点55分
内容: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补注:黄大年的偶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是他在朋友圈中转发关于邓稼先的缅怀文章时以寥寥数笔记录的感慨。其实,这既是对前辈的致敬,又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的激励与总结。
时间:2016年2月22日晚上11点24分
内容:……没人强迫,只是自找,总想干完拉倒,结果没完没了,公事家事总难两全。忽见,正下瑞雪,空气清新,一幅月下银霜自然美景,让人在空旷的停车场上心旷神怡,不忍离去。
补注:那天刚好是元宵节。当黄大年走出学院大门时,办公楼里早已空无一人,地上是厚厚的白雪,身后是一轮明月。工作到深夜,在归国的7年里,是他的家常便饭。起初,这让楼下看门值夜的师傅们多有抱怨,但后来,他们开始慢慢习惯,并对这个晚归的身影充满敬意。看门师傅庞春江回忆,“黄大年总是比较晚走,都在一两点钟。几乎差不多是三四天一回。见面都打招呼,有时点点头,有时说师傅们好,他走完了之后就告诉师傅们辛苦了。”
时间:2016年9月10日晚上10点09分
内容:……可怜老妻一再孤独守家,周末、节日加平时,空守还空守,秋去冬来,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我6年前安慰她,再有一年就忙完,再有一年就是剑桥的生活节奏。一年又一年,一年比一年忙……
补注:这是黄大年生前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他原本计划当晚从北京赶回长春陪夫人过周末,但因为工作安排临时有变,无奈之下,他只好取消了回长春的机票,再次与夫人爽约。科研团队成员、学生马国庆说,往日里,师母张老师对黄大年常心疼地唠叨,“张老师平常来了,有时就会生气,说‘这一天你也不回家,你瞅瞅你这个小老头,给你点水果’,然后黄老师不吃,张老师说‘不行,等你吃完了我再走’,就这样,黄老师吃完了她才走。”
时间:2016年12月13日晚上7点59分
内容: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很难说哪个最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战斗都有一个共性——大战前夕最寂静,静得像平安夜……事业重要,生活和家庭同样重要,但健康更重要。
补注:这段文字,是黄大年生前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当时距离第二天的手术开始已经不足24小时,他即将踏上生死未卜的“战场”。然而,就在手术前一天的下午,他还偷偷地从医院跑回办公室,向助手和学生们交代工作、处理邮件。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任波回忆:“后来我们就说你赶紧回医院,他说不行,我有好多工作还没有忙完。然后我们就说我们大家帮你一起干,他说不行,你们任何人都不要动,因为动完之后,我出院以后我就找不到我的东西。”黄大年最终没有等到出院那一天。2017年1月8日,在与术后并发症的战斗中,58岁的他没能胜出。后事没有安排,对家人没有遗言,黄大年走得突然,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带着对科研的遗憾,带着对祖国的眷恋。(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