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注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看徐悲鸿?
百字观:这个画展是“民族气节与艺术叠加”
近期,由118件作品组成,分为“民族精神”、“图稿叙事”、“家国忧思”三大篇章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据了解,作为观众与美术大家徐悲鸿一次难得的对话机会,这是美术界首次围绕徐悲鸿大型美术主题创作策划的全方位展览,也是徐悲鸿美术精品近十年来首次大规模集中呈现。而通过他那“心系祖国,将民族气节与艺术叠加”的《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会师东京》等美术作品,回看画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艺术巨匠徐悲鸿,你会深切感受到他的画作与他所着力刻画的民族精神之中那种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力量。
善德注:徐悲鸿心中的艺术与家国
一、徐悲鸿终坚持与民族同步、与时代交响、与人民共鸣的艺术理念。比如他笔下的“奔马”,之所以会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概,是因为他觉的当时“举国多难”,需要“龙马精神以济之”。比如1941年,徐悲鸿赴马来西亚及新加坡举办画展,将卖画所得款项全部寄回祖国支持抗战。是年8月,中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徐悲鸿十分关注国内战况,创作《奔马》。这是一匹由远及近、腾空奔驰而来的骏马。观者仿佛看到了奔马的速度,听到了马蹄蹬踏之声。他在画上题跋:“辛巳(1941年)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也。企予望之。”
二、徐悲鸿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当寄时代。比如取材于《尚书·仲虺之诰》的《徯我后》。画面上老百姓衣不遮体,大地干裂,瘦弱的耕牛在啃食树根,人们翘首远望,眼睛里饱含期待的目光,犹如大旱灾年渴望起云下雨一般。1930至1933年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徐悲鸿因痛感国土沦陷而心忧如焚,用3年时间创作这幅作品,其用意就是借此为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发出渴望求得解放的呼声。再比如他用3年时间完成巨作《田横五百士》,亦意在通过田横故事,借古喻今,希望中华民族仍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启迪国民振作精神,复兴中华。(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