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注丨重温霍金,他为什么让人心生敬意?
百字观: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
据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岁。近年来,霍金一直力撑安乐死,主张人们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并在受访时表示过,若觉得已对世界再无贡献,或成为至爱的负累,他会考虑用“协助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不过,2006年到访中国香港时,霍金也曾对一名瘫痪病人说过,“他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善德注:他为什么让人心生敬意?
1942年出生的霍金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理论物理学家。他出生于英国牛津,父亲法兰克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热带病专家,母亲伊莎贝尔1930年于牛津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童年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复杂的玩具。他于1959年在牛津取得自然科学一级荣誉学士学位,20岁往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
1963年,22岁的霍金被诊断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使他全身瘫痪,不能说话,而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动。医生当时认为,他只能存活2-3年。然而,医生的预测并不淮确,霍金继续进行他的科研工作,并于1965年取得了博士学位,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1985年,霍金因肺炎而渐丧失说话能力后,他只能靠右眼的肌肉移动特制眼镜的按钮,操作发声器“讲话”。就这样,三年后,他以惊人的毅力,写作并出版了解释宇宙、黑洞和大爆炸等天文物理学理论的《时间简史》,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逾1000万册。此外,他一生结了两次婚,并育有三个孩子。霍金即使全身瘫痪,说话需靠仪器辅助,他仍然积极生活:他从事科研,教书,做报告,借助电脑语音合成器与世界交流。
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被视为是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霍金不再能讲话后,必须用特别方法传达信息,也就是语音合成器。每一次演讲前,他会事先准备好讲义,然后用语音合成器把内容发表出来。有些人觉得语音合成器给出的声音具有美国或斯堪地那维亚口音。霍金原本希望换成英国口音,但后来习惯了,反而觉得那就是他的声音。
霍金能活到现在,就是一个奇迹!可他在生存之上,还靠戴在眼镜上的“面部开关”来接收信息、用这些心智元素来思考物理问题……对于霍金以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追求真理这样的做法,有人说:不要说霍金是“宇宙之王”,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仅仅“励志帝”这一身份,就足以让我们对他心生敬意。(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