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注丨她,待事业如山,看名利如水
百字观:张弥曼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3月2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0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荣膺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素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张弥曼为第6位荣膺该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此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方华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教授、中国农科院教授陈化兰曾分别获得此奖。
善德注:事业如山,名利如水
张弥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她从小的理想是当医生,由于当时中国正在朝工业化迈进,国家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这一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学科,于是,立志报效祖国的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此后的几十年内,张弥曼全身心地扑在这个对平常人而言神秘而枯燥的学科上,数十年如一日。每块化石都见证着一段历史,而张弥曼的工作则是揭开这些化石背后的谜团。
年轻时,张弥曼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常常是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跋涉在荒山野岭间,身上的行囊最重时达到35公斤,还要走20公里的山路。外出考察,她有时候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有时候睡在村里祠堂的戏台上,在外长期无法洗澡,回家时身上长了不少虱子。她说,当时自己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和棉被都扔到大锅中煮沸。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弥曼从未退缩。“我一直坚持自己采集化石,自己修理化石,自己给化石拍照,自己研究。”化石对她而言,仿佛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
1980年,张弥曼前往国外学习,她带去了在云南曲靖早泥盆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杨氏鱼,采用连续磨片的方法,制出了蜡质模型,最后提出:杨氏鱼虽归入总鳍鱼类,但它没有内鼻孔。这个结论与当时学界的权威们的看法相左,引起他们的不悦。
但张弥曼认为,必须根据事实说话,并且最终证明了自己——她采用的连续磨片法,精密度极高,甚至超过了现在的CT扫描。连续磨片,就是拿一块化石磨掉薄薄的一层,放在显微镜下画一个切面图,再磨掉一小层,再画一个切面,直到整块化石磨完为止,一个2.8厘米长的杨氏鱼的颅骨化石,张弥曼总共画了540多幅图,而一些复杂的图一张就要画十四五个小时。她在的一位同事说:“她从不越出证据说话,所以当她说什么时,你就信。”
10多年前,张弥曼将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泥盆纪鱼类研究,交到了年轻人朱敏手上,自己则转向了新生代鱼类的研究。很快,在她的支持下,年轻人就有了成绩——2009年,朱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果——梦幻鬼鱼。长着鲨鱼的棘刺、青鱼的脸颊、肺鱼的脑袋……这条原始鱼类的发现,改写了很多生物进化史上的推论,它“如梦幻般出现”,古生物学家在梦中勾勒了多年的“鱼祖宗”终于露出了真面目。这一发现在国际古生物界不啻一声“惊雷”,引起了极大关注。
2006年,张弥曼70岁之际,朱敏将自己当时的一项重要发现——晨晓弥曼鱼——献给了自己的老师。有一篇学生写她的小传,题目是“事业如山,名利如水”。恰如斯人——在各种奖项、论文中很少看到张弥曼的名字,但大家都明白她有多重要。
对于新开辟的新生代,张弥曼同样满怀热情。几年前,张弥曼和她的同行发现了一种长着超常粗大骨骼的鱼——伍氏献文鱼。它来自青藏高原北部。它的出现,见证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由来已久的干旱化进程。
因为有在多国的游学经历,张弥曼会很多种语言。在莫斯科留学,她学会了讲流利的俄语;同时,她还能读一些德文、法文的文献。一次,一位加拿大记者听张弥曼讲演,她那考究的用词、纯正的伦敦音,让这位记者误认为她肯定“在牛津受的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张弥曼用她出色的语言天赋,为中外古生物学交流牵线搭桥,又编著了泥盆纪鱼类的英文论文集,向世界推介。前几年,为了更熟练地看文献,张弥曼又利用周末时间去上了一个法语班。
大英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柯林·帕特森是她最佩服的学者,柯林的一句话最令她记忆深刻:学说就是要阐明观点,以便于别人批评。“有勇气抽掉自己踏脚板的人,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得一清二楚以便于别人批评的人,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兴味无穷并十分自信的人。”张弥曼说。(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