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注丨张伯驹与潘素:最好的爱情,是我懂你

编辑:车前

阅读他们,发现自己.jpg

20180403152115.jpg

百字观:“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亮相故宫

4月2日,由故宫博物院、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共同举办的“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据了解,本次展览的展品达33件(套),是张伯驹鉴藏书画的一次大汇聚,展览将持续至5月6日。张伯驹是谁?他为什么让人如何怀念与敬仰?作为“最后的名士”,他身上又有哪些善德,值得我们观鉴呢?

1000.jpg

善德注:最好的爱情,是我懂你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张伯驹先生是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曾为保护祖国文物不外流,变卖家产,亦曾于建国后,陆续将自己倾尽毕生心血与财产收藏、珍护的大量国宝书画捐献或转让给国家。这一收一献,充分体现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故被启功先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当然,张伯驹最为世人称道的,除了爱国之藏,还有他与潘素的传奇爱情。

一九三二年,年方34岁的张伯驹,在上海与当时名为白琴的潘素偶然邂逅,这位已有三房妻妾,在红粉群中阅尽人间春色的大公子,立时被17岁少女的美颜芳姿,以及优雅的琴艺,把神魂狠狠地勾了过去,彻底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于是,只分别几日之后,就写了给潘素的第一首词:“明月,明月,明月照人离别。柔情似有还无,背影偷弹泪珠。珠泪,珠泪,落尽灯花不睡。”

后来,当时已与潘素共同涉入爱河的张伯驹,因种种原因,独自一人怅然若失地返回北平,回京后,不顾舟车老顿,就提笔写下了一首《浣溪沙》:“隔墙笙歌隔寺钟,画阑北畔影西东,断肠人语月明中。小别又逢金粟雨,旧欢却忆玉兰风,相思两地总相同。”好的结果,总源于发觉后的坚持与努力。一九三五年,张伯驹与潘素在苏州举行了婚礼,才子佳人,自然引得旁人羡慕,张伯驹也更是欣喜不已。

如果说潘素是因张伯驹对她有救命之恩才委身相嫁,那接下来的事可谓是患难见真情,一九四一年的时候,汪伪政府的一个师长绑架了张伯驹,并向潘素索要赎金三百万,否则就撕票,一个弱女子面对这种事情自然有些慌张,此时的家中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张伯驹仅有的积蓄都拿来买收藏品了,这么一大笔钱实在是困难。一方面家里没有现金赎人,一方面心爱的藏品又不忍变卖,那都是张伯驹的命。万分痛苦之下,潘素决定这样做:一是托朋友打探消息,找关系上下打点。二是变卖自己的首饰,紧凑赎金。最终在潘素和朋友们的努力下,赎回了张伯驹,代价是四十根金条。也正是经此患难,所有人对潘素的临危不乱和不离不弃大加赞赏,而张伯驹也是十分感动,对潘素更是刮目相看。

1967年之后,张伯驹这个曾经的贵气公子变成了落魄老叟,潘素却仍然不离不弃,通过替人画书签赚钱养家。1975年,在张伯驹年近耄耋,与爱妻潘素小别,到定居西安的女儿家里暂住,即便是短暂的分别,他对她还是情深款款,写了首《鹊桥仙》给她:“不求蛛巧,长安鸠拙,何羡神仙同度。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白头共咏,黛眉重画,柳暗花明有路。两情一命永相怜,从未解,秦朝楚暮。”那时候他们的婚姻已将近四十年,却仍相濡以沫,爱意不减当年。七年后,他去世。再过十年,她也随之而去。

对于张伯驹与潘素的姻缘之美,作家李筱懿曾说:实际上,幸福女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本质不错的,智慧的,很替妻子着想的丈夫,这不是靠女人调教就能调教得成的。这样的男人,懂得欣赏女人的优点,包容女人的弱点,甚至,他们如同一支点石成金的妙笔,发觉女人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潜能与才华,把女人发掘成一座宝库。当然,有慧心的女人懂得回应。是的,是回应而不是回报,回报带有太多的沉重和目的性,而回应,恰如春天里的一缕清风,撩拨得人心尖酥痒:我明白你对我的好,我将尽我所能给予你更多的好。婚姻是懂得,是珍惜,更是成全。如此的婚姻关系,怎能不是良性循环呢?(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