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注丨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百字观:意大利的汉学教母
她被中国的诗人们戏称为“意大利的汉学教母”,她认为“理解中国,需要做调查”。她就是鲍夏兰,一位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东方文化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历史文明文化系资深汉学家。一位年近七旬仍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言谈间不时引用中国成语和文言文的意大利人。
善德注:中国有“文化富矿”
1973年在威尼斯大学学习中文毕业后,鲍夏兰曾数次来中国学习考察。对于在中国的经历,她如数家珍。比如她的名子,鲍夏兰一开始的中文名字叫鲍察娜,更贴近她意大利名字的发音。改成鲍夏兰是因为她喜欢夏天,同时认为“兰”字极具中国韵味,“《红楼梦》里就有人物名字用了‘兰’字。”
鲍夏兰把汉学当作一门面向未来的学科,她说:“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让人知道中国不只有贸易和商业,有更多的‘文化富矿’等待我们去采掘,不能只学习语言,还要学习中国文化。”
鲍夏兰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培育了一大批汉学人才,其中很多人都在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她现在也热衷于帮助愿意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年轻人和机构,她说:“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意大利年轻人开始翻译包括古代诗人在内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其中有些人把这些作品发到网上,看到好的我会利用自身的资源、联系出版商帮助他们发表,一来让中国文化和文学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二来不能冷落了年轻人研究中国的热情。”
平日里,鲍夏兰会通过各类文章、报刊以及网络来了解中国。鲍夏兰一次次从中国不辞辛苦将大量中国图书背回意大利,其中很多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书,有文学著作、历史传记、插画绘本等,“这些书是学生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些书籍,能全方位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