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注·刘信利丨为后辈儿孙修一条“回家的路”

编辑:车前

阅读他们·发现自己.jpg

000001.jpg

百字观:为了写村志 他奔走四年

有生之年要编一部“史”,为那个生养自己的村寨——那是2006年,刘信利从南宁市武鸣县(后撤县改区)民政局退休已两年。“你?写书?!”身边亲友,惊讶中带着怀疑。一把年纪,小学文化,要“著书立说”,谈何容易?然而,刘信利铁了心。他说动邓积业、莫善恩、邓如流等同村的老伙计,一道拿起纸笔,进村入户,开始奔走。四年坚持,四易其稿,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冬,《邓柳村志》终于完成。2016年底,邓柳建村960周年,经修改完善的新版村志印了100本,很快被村民争抢一空……

1530211457986_1.jpg

善德注:勇闯“三关” 拒绝遗漏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志》、《谱》在史学上被统称为“草根史”,与注写浩繁史册不同,那薄薄书册文字,很少受“来源”束缚,多源自俚语亲言;看似少了些许严谨,却多了许多人情烟火气息。这样的“草根史”重情重事,读之淳深!或许他记载的只是一个村庄、一个族群的兴衰荣辱,其却能影响一方水土、一姓后生的当下和未来。

《邓柳村志》修成五年后,2014年起,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中,南宁市、县两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挖掘利用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建村史室、修村史志、办村史展,力求节俭实用接地气。从民间乡贤的自发之举,到政府引导的自觉之为,截至目前,南宁1383个行政村中,已有922个有了“一室一志一展”。有人说:“刘信利、邓如流、邓积业、莫善恩等人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他们的这部《邓柳村志》既有对新生活的‘盼’,又有对老村落的‘念’,更为后辈儿孙修通了一条‘回家的路’。”

回顾修《邓柳村志》的经历,他们表示,修村史志,建村史室,房可以从村部、闲校舍调剂;钱可以让政府拨一点、社会捐一点。这些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人,在信念的坚守!以刘信利为例,他自己在修志的过程中,就闯了“三道关”。

一是理解关:“得钱吗?”“有啥用?”“图个啥?”面对亲戚朋友的不理解,他苦口婆心的边干边做思想工作,上门走访,割一条肉、带几斤水果,多递几根烟……慢慢的,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和久违的父老乡亲打成了一片,修《邓柳村志》成了全村所有人的心愿。

二是材料关:邓柳北宋建村,历史悠久,可当地县志的记载却都是零零星星的,资料少得可怜。于是,一切资料只能靠走东家、串西家,用脚底板“走”出来,碰到说法不一致,还要不怕麻烦,多次核校。曾有人指着他写的某一村史事件说“是你编的吧,有证据吗?”对此,他心里觉的憋屈含怨,可为了尽可能的让村子的史料不失不少,他还是坚持收录到了书中。因为他知道:“如果处处较真,志书将无字可陈。这是一条指引后辈儿孙‘回家的路’,我不能为了‘不担责’而丢弃本就不多的口头史料。”

三是写作关:以刘信利为首的村志编撰小组共4个人,学历最高的邓积业,也只有高中学历。寻访断定史料的辛苦和被人误解的心情容易扛,把收集到的史料编写成书却着实不易。为了写这部村史,刘信利好几次因脑供血不足住院,最长一次住了20多天。后来,刘信利抓了大儿子刘校泉的差。“他上过大学,我们一五一十地记,他帮着录入电脑,理顺字句。”

如今,在打破“无证据,不收录”的牢笼后,刘信利、邓积业、莫善恩、邓如流等人又再次对《邓柳村志》进行了史料补充,将《邓柳村志》升级到了2.0版。不久前,有好事者对以《邓柳村志》为代表的“访录式史志”提出疑问:这些草根村史,价值几许?

对此问,当地史地学者黄彦朝表示:“村史主要是写给当地人看的,村史在,根就在;根在,希望同在。我认为,不能以专业的眼光来苛求。这些村史志最大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大村名村才写志’的框框,让普通村落也有了走入宏阔历史的可能。”黄彦朝还说,“对村民而言,有了村史,乡愁就不仅仅是缥缈记忆里的乡音乡味、青砖黛瓦和阡陌桑田了,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字依归。”(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